双性化人格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2
作者
赵文进
机构
[1]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 应付方式; 主观幸福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人格研究的梳理,发现迄今的研究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1)从年龄阶段上看,有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年人;(2)从职业分布上看,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运动员;(3)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情绪特征、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依赖性、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自尊水平、自信心、创造性水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人口学分布特征等具体变量与双性化人格两两之间的关系;(4)双性化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和城乡对比。总的看来,已有的研究大都证明了双性化人格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有利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还没有研究证明双性化人格对个体、对社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未来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研究力度,扩大研究规模;(2)寻求研究方法上的突破;(3)加强跨文化研究;(4)探究双性化和应付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张莉.云南师范大学.2003, 02
[2]  
社会发展影响中学生双性化性度取向的研究.[D].殷明.苏州大学.2003, 02
[3]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D].范丽恒.河南大学.2001, 01
[4]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J].
王红瑞 .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1) :124-125+128
[5]   柔道运动员与大学生男女双性化对比研究 [J].
熊明生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130-132
[6]   性度特征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相关研究 [J].
马莹 .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05) :323-324
[7]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J].
韩仁生 ;
孙丽丽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 :105-108
[8]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
马莹 ;
王红瑞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5) :116-118
[9]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J].
马锦华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