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发酵对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司美茹
薛泉宏
蔡艳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混合培养; 纤维素酶; 淀粉酶; 假丝酵母; 烟曲霉; 黑曲霉;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2.05.016
中图分类号
TQ925 [酶制剂(酵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混合培养法 ,研究了假丝酵母对黑曲霉和烟曲霉固态发酵中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接入少量假丝酵母混合培养 ,可明显提高黑曲霉和烟曲霉纤维素酶系中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及淀粉酶的活性。混合培养时 ,黑曲霉发酵产物中上述 4种酶的峰值酶活较黑曲霉单独培养时分别提高 36 .1% ,11.1% ,16 .2 %及 4 1.8% ;烟曲霉分别提高 2 4 .9% ,5 2 .8% ,4 0 .8%及 16 3.5 %。 2混合培养时 ,在黑曲霉和烟曲霉中 ,除黑曲霉的滤纸酶和淀粉酶外 ,其余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产酶高峰期较单纯培养提前 2 4 h出现 ,接入酵母菌加快了发酵进程 ,使发酵周期缩短。 3接入酵母菌后 ,黑曲霉和烟曲霉固态发酵产物中细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峰值含量 ,较无酵母菌接入时分别提高 34.8%和 4 1% ;且细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纤维素酶及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吻合 ,揭示了混合培养时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提高是酶蛋白合成与分泌量增加的结果。 4酵母菌利用了固态发酵中水解形成的纤维二糖等小分子还原糖 ,解除了纤维二糖对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合成的反馈阻遏 ,提高了发酵产物的酶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M].汪儆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   固态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J].
张苓花 ;
王运吉 .
中国饲料, 1998, (02) :14-17
[3]   黑曲霉W25菌株纤维素酶合成调控问题初探 [J].
王沁 ;
赵学慧 .
工业微生物, 1995, (03) :13-15
[4]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评述 [J].
刘洁 ;
李宪臻 ;
高培基 .
工业微生物, 1994, (04) :27-32
[5]   菇渣中纤维素酶活及其在沼气发酵中的作用 [J].
李顺鹏 ;
沈标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2) :65-68
[6]   混合培养对纤维素酶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J].
张海 ;
颜日祥 ;
刘涛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01) :73-78
[7]   用混合培养法提高木霉A10的纤维素酶活性 [J].
张海 ;
颜日祥 ;
刘涛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2) :73-79
[8]   应用蛋白染色剂考马斯蓝D—250测定蛋白质的方法 [J].
李琳 ;
焦新之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0, (06)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