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低丘红壤新造毛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15
作者
陈双林
吴柏林
吴明
张德明
曹永慧
杨清平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2] 浙江省龙游县林业局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4] 浙江龙游
[5] 浙江富阳
关键词
毛竹; 生物量; 生态构件; 红壤;
D O I
10.13836/j.jjau.2004123
中图分类号
S795.7 [刚竹];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的促进生长提供科学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和生态构件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定位调查方法研究立竹年龄、径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和生物量各组分间关系及其特征生态构件因子,结果表明:立竹胸径与竹林其它生态构件因子间呈极显著相关,与立竹度是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竹龄对竹林地上各器官含水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龄立竹竹秆、竹枝含水率较1龄立竹分别下降10.3%、9.4%,3龄始趋于相对稳定。2龄叶含水率较1龄叶含水率降低24.6%,相同叶龄竹叶含水率差异不显著。低丘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径级呈一致性增长趋势,各组分生物量构成比例随径级无显著变化,大小顺序与其它土壤类型的毛竹林趋于一致,为竹材>竹枝>竹叶,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竹林立竹平均胸径的差异。易于测量的立竹胸径与全竹干质量、竹材干质量显著相关,可作为毛竹林地上生物量分析的特征生态构件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527 / 5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不同农作方式下红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J].
袁东海 ;
王兆骞 ;
陈欣 ;
郭新波 ;
张如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0) :1661-1664
[2]   重建森林对退化红壤土壤酶特性影响 [J].
刘苑秋 ;
杨家林 ;
杜天真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6) :791-795
[3]   红壤丘岗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研究 [J].
何园球 ;
王兴祥 ;
胡锋 ;
陈家宙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04) :91-93+97
[4]   侵蚀红壤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郭剑芬 ;
陈光水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2) :50-53
[5]   茶秆竹生物量影响因子的选择 [J].
代全林 ;
肖书平 ;
陈存及 ;
陈东阳 ;
郑长龙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 (04) :355-358
[6]   低丘侵蚀红壤复垦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J].
柳云龙 ;
吕军 ;
王人潮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2) :64-67
[7]   造林方式对红壤养分流失和肥力质量的影响 [J].
章明奎 ;
徐建明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0, (06) :69-70+72
[8]   江西红壤地区马尾松的年轮与其根部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J].
钱君龙 ;
柯晓康 ;
柯善哲 ;
陈逸君 ;
唐劲松 .
土壤学报, 1999, (03) :348-353
[9]   雷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研究 [J].
金爱武 ;
周国模 ;
马跃 ;
王安国 .
浙江林业科技, 1999, (02) :7-9+66
[10]   闽南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的研究 [J].
周本智 ;
吴良如 ;
邹跃国 .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01)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