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21
作者
何治亮
顾忆
高山林
机构
[1]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乌鲁木齐
关键词
多旋回; 盆地演化; 复式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单元; 中国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由额尔齐斯—得尔布干、康西瓦—龙木错—澜沧江两大岩石圈断裂所限定的广大西北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是由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古中华陆板块中大小不等、属性不同的古陆块与多旋回造山带镶嵌交错排列而成,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特点。以海西早期运动、海西晚期运动、燕山中期运动为界线将西部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划分为古亚洲洋体制下的震旦—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古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泥盆—中二叠世开合旋回、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二叠世—晚侏罗世盆地旋回和现今大洋体制下的白垩纪以来的盆地旋回。按盆地的旋回性和改造程度可将西部盆地群分为弱改造多旋回盆地等六类。针对多旋回盆地多期形成的多种烃源在空间上并列、叠置、交错的复杂状况和复杂沉降及热体制下的多期生烃、排烃及运聚保存过程,完善了已有的复式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内容,提出了油气成藏单元的概念并用于对复式油气系统内部不同部位成藏要素与过程的总结。在对已知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两大盆地中主要油气聚集带成藏的静态条件与动态过程,分别建立了成藏模式,强调西部油气聚集具有多源多期多灶供烃,两大类多成因储层和封闭系统形成、破坏与重建构成多种储盖组合,不同区带具有多类型圈闭纵、横向空间组合样式,存在多期聚集、破坏、调整等复杂过程。初步形成了从“古亚洲域和特提斯域的区域控制→多旋回盆地演化与多变的叠加改造方式→多源多期生烃形成多相态油气→复式油气系统中多类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脉络。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河西走廊及邻区中新生代成盆背景与盆地原型 [J].
罗开平 ;
范小林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5) :432-436
[2]  
中国新星石油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杨朴主编, 1999
[3]  
21世纪中国暨国际油气勘探展望[M]. 中国石化出版社 , 中国工程院等[编], 2003
[4]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 [J].
朱夏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 (02) :197-209
[5]   试论残留盆地 [J].
刘光鼎 .
勘探家, 1997, (03) :1-4+45
[6]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张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38-41+45
[7]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J].
刘池洋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1-14
[8]   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 [J].
赵重远 ;
周立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7-10
[9]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J].
王定一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9-23
[10]   未来中国的油气资源前景探讨 [J].
周玉琦 ;
易荣龙 ;
舒文培 ;
黄泽光 ;
林宗满 ;
余琪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3) :227-23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