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中、晚二叠世生物群更替事件

被引:3
作者
曾学鲁
高金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西秦岭; 中、晚二叠世; 生物群更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秦岭地区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动物群的更替事件,表现为中二叠世茅口晚期迭山组底部开始的竺蜓类化石的突然锐减或消失及腕足动物的大量繁盛。茅口中期的热让沟组上部,有Afghanella及丰富的Parafusulina,Chusenella等竺蜓类化石。但上覆的迭山组底部开始,仅有少量Parafusulina,Chusenella及Schwagerina等断续出现。而同时交替出现了以Urushtenia,N eoplicatifera为代表的小型腕足动物群及小型单体四射珊瑚。这一动物群的更替事件受到当时沉积环境变迁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制约。迭山组底部的沉积环境由开阔台地的浅水环境转入半局限台地较深水滞流环境,导致了竺蜓类的消失和小型腕足动物的兴起。这种沉积相的变化与动物群的更替在层位上是完全吻合的。研究区处于西秦岭晚海西裂陷带两侧的碳酸盐台地或台地边缘,其生物群的更替和沉积相的变化必然受到区域上裂陷活动的影响。根据本区生物地层的研究,可以更为确切地认为,本区二叠纪裂陷活动的时间始于中二叠世茅口期Afghanella schencki时的后期(或N eoschwagerina时的后期) ;约终于晚二叠世长兴期Palaeofusulina时之前。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J].
金玉玕 ;
王向东 ;
尚庆华 ;
王玥 ;
盛金章 .
地质学报, 1999, (02) :97-108
[2]   前乐平统海洋动物灾变事件 [J].
金玉玕,张进,尚庆华 .
古生物学报, 1995, (04) :410-427
[3]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J].
杨逢清 ;
殷鸿福 ;
杨恒书 ;
赖旭龙 .
地质学报, 1994, (03) :208-218
[4]   东吴运动的新认识 [J].
冯少南 .
现代地质, 1991, (04) :378-384
[5]   试■的古生态与古水动力的关系——以贵州早二叠世栖霞晚期为例 [J].
王立亭 ;
董文兰 ;
叶念曾 ;
陈文益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2, (03) :231-239
[6]   秦岭石炭二迭纪有孔虫及其地质意义 [J].
王国蓮 ;
孙秀芳 .
地质学报, 1973, (02) :13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