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药物注射临床与病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3
作者
万国兰 [1 ]
朱登纳 [1 ]
刘素芳 [1 ]
任行勤 [1 ]
刘锋伟 [1 ]
钟延丰 [2 ]
机构
[1] 郑州大学三附院小儿神经脑瘫治疗康复中心
[2] 北京大学病理学系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大鼠; 药物注射; 额顶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63 [病理生理学]; R742.3 [大脑性瘫痪];
学科分类号
100104 ; 1002 ;
摘要
目的研究头皮药物位点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40日龄Wistar大鼠32只,其中5只为正常对照,27只制成HIBD动物模型,20d后,随机分为A、B、C 3组,各9只。①A组:用VitB1及VitB12额顶叶处注射,1次/d,共25d。②B组:功能训练(Bobath法)。③C组:不处理。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干预结束58d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①临床观察:B组与C组均有明显运动、记忆、行为异常和毛发改变;A组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②光镜观察:B组与C组均较A组神经细胞嗜酸性变严重,慢性变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B组又较A组严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电镜观察: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及星状细胞的损伤,A组均比B组和C组损伤轻(见图1-3)。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过程,药物注射疗法可明显改善神经细胞的损伤,产生修复作用。本试验为头皮药物注射治疗脑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 / 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与治疗的现状与新动向 [J].
虞人杰 .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08) :561-563
[2]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干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 [J].
尹晓娟 ;
巨容 ;
封志纯 .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08) :572-575
[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蛋白在大脑皮质的表达 [J].
冯建玉 ;
滕军放 ;
姜晓蕊 .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 (03) :43-44
[4]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层神经元凋亡和Bcl-2表达的影响 [J].
曾志磊 ;
娄季宇 ;
苗旺 .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 (02) :31-32
[5]   Bid基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 [J].
王爱珍 ;
李述庭 ;
郭锡熔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02) :121-122
[6]   缺氧缺血脑损伤时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能量代谢的改变 [J].
李书娟 ;
毛健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4, (02) :101-104
[7]   河南省儿童脑性瘫痪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J].
高丽 ;
孟妍 ;
赵淑瑜 ;
周长江 ;
袁朝芝 ;
王业花 ;
赵蒙 ;
马少玲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08) :464-467
[8]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制作 [J].
刘丽旭 ;
杨于嘉 ;
贾延吉力 ;
汪薇 ;
彭涛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3, (02) :133-136
[9]  
A New Model of Bilateral Hemispheric Ischemia in the Unanesthetized Rat[J] . WILLIAM A. PULSINELLI,JAMES B. BRIERLEY.Stroke . 197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