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80
作者
陈山 [1 ]
杨峰 [2 ]
林杉 [1 ]
柳淑蓉 [1 ]
汤水荣 [1 ]
蔡崇法 [1 ]
胡荣桂 [1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MWD; PAD;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5.026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湖南、湖北和江西3省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为材料,应用干、湿筛法比较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团聚体粒级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破坏率(PAD)的差异,分析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以及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干筛团聚体均以>5mm粒级为主,其次为<0.25mm粒级,而湿筛团聚体则以<0.25mm粒级为主。各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干、湿筛MWD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并且与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不同利用方式下PAD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旱地>果园>水田>茶园>林地,并且PA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湿筛获得的MWD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有机质含量可显著影响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5mm,1~0.5mm,0.5~0.25mm,>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比例均与有机质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5~2mm和2~1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则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并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极大的影响,有机质含量高低表现为水田>林地>茶园>旱地>果园。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 [J].
郑子成 ;
李廷轩 ;
张锡洲 ;
王永东 ;
杨玉梅 ;
汪曦微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5) :228-231+236
[2]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J].
刘晓利 ;
何园球 ;
李成亮 ;
姜灿烂 ;
陈平帮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55-262
[3]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41-145
[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J].
刘梦云 ;
常庆瑞 ;
安韶山 ;
郑顺安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1) :247-250
[5]   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 [J].
李朝霞 ;
蔡崇法 ;
史志华 ;
王天巍 ;
张琪 ;
孙站成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4) :69-72
[6]   侵蚀红壤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陈永强 ;
吕军 ;
柳云龙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2) :72-75+87
[7]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J].
孙波 ;
赵其国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2) :24-34
[8]   红壤丘陵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 [J].
秦明周 .
山地学报, 1999, (01) :72-76
[9]  
广东坡地红壤颗粒组成状况的研究──Ⅰ.土壤颗粒组成的特征[J]. 钟继洪,李淑仪,林美莹,谭军,郭庆荣.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02)
[10]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