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潜在蒸发量的关系

被引:11
作者
蒋冲 [1 ,2 ]
穆兴民 [1 ]
马文勇 [3 ]
于新洋 [3 ]
刘宪锋 [4 ]
李建国 [5 ]
刘思洁 [6 ]
王飞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6]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
秦岭南北; 绝对湿度; 时空变化; 潜在蒸发量; 互补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由南向北顺次递减,具有较好的海拔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季节平均湿度以夏季为最大,冬季最小。(2)近52年绝对湿度除巴巫谷地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外,其它子区均呈现出增加趋势。1986年和1998年是湿度变化的转折点,1960—1986年以微弱下降为主,此后直至1998年震荡上升,199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和春、秋两季,除巴巫谷地外,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夏季和冬季,除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不显著正相关以外,其它区域也均为负相关。年度和春、秋两季两个指标负相关的紧密程度随着区域的南移而逐渐减弱。1960—2011年间,年度和季节尺度潜在蒸发和绝对湿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而在1960—1989年间,两者同向变化;1990—2011年间,年度和春、冬两季潜在蒸发上升,而同期的绝对湿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4)实际蒸发量的增加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湿度)增加,反过来抑制了水面蒸发(潜在蒸发量)。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部分地区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为互补关系,由北向南随着水分限制作用的不断减弱两者逐渐转化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78 / 38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秦岭南北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分析 [J].
蒋冲 ;
王飞 ;
穆兴民 ;
李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3, (05) :573-581
[2]   气候变化对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Ⅰ)——近52年秦岭南北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蒋冲 ;
王飞 ;
穆兴民 ;
李锐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 (05) :56-63
[3]   近5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分析 [J].
李鹏飞 ;
孙小明 ;
赵昕奕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 (07) :57-63
[4]   全国大气水汽含量分布 [J].
钱璇 ;
姚永强 ;
李俊荣 ;
尹佳 ;
张永婧 ;
刘立勇 ;
王红帅 ;
周云贺 ;
李林 ;
尤显龙 ;
马江龙 .
天文学报, 2012, 53 (04) :325-341
[5]   长江流域潜在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关系 [J].
王艳君 ;
刘波 ;
翟建青 ;
苏布达 ;
罗勇 ;
张增信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 (06) :393-399
[6]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地面水汽压模拟与分析 [J].
张丹 ;
刘昌明 ;
付永锋 ;
邱新法 ;
刘小莽 .
资源科学, 2012, 34 (01) :74-80
[7]   秦岭南北1951-2009年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 [J].
周旗 ;
卞娟娟 ;
郑景云 .
地理学报, 2011, 66 (09) :1211-1218
[8]   青藏高原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定量分析(英文) [J].
刘小莽 ;
郑红星 ;
张明华 ;
刘昌明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 (04) :594-608
[9]   夏季纳木错湖水蒸发对当地大气水汽贡献的方法探讨:基于水体稳定同位素的估算 [J].
徐彦伟 ;
康世昌 ;
张玉兰 ;
张拥军 .
科学通报, 2011, 56 (13) :1042-1049
[10]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潜在蒸散发的不同变化及影响因素 [J].
韩松俊 ;
胡和平 ;
杨大文 ;
刘群昌 .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 39 (08) :1375-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