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造林对温带小兴安岭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马莉
牟长城
王彪
张妍
李娜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沼泽湿地排水造林; 兴安落叶松人工从; 温室气体排放; 年净固碳量; 生态系统碳源/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从生态系统尺度揭示排水造林干扰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功能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湿地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排水造林后不同时期(10,30年)形成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及天然草丛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碳/氮分析仪测定法与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10,30年生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及相应立地上天然草丛沼泽的土壤呼吸(CO2、CH4)碳排放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排水造林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规律。【结果】排水造林改变了草丛沼泽CH4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由单峰排放型转化为排放与吸收交替型,并使CH4源/汇功能发生了转化,由草丛沼泽CH4强排放源(年通量1.780 mg·m-2h-1)转化为人工林CH4弱吸收汇(年通量-0.006 mg·m-2h-1);排水造林对草丛沼泽土壤CO2排放年通量(168.07~220.43 mg·m-2h-1)并无显著影响,10,30年生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2排放年通量分别较草丛沼泽降低12.8%(P>0.05)和提高14.3%(P>0.05);排水造林改变了草丛沼泽CH4和CO2排放主控因子,即其CH4主控因子由30~40 cm土壤温度转化为与土壤温度不相关,草丛沼泽土壤CO2主控因子为气温及0~30 cm土壤温度,10和30年生人工林排水垄转化为气温及0~40 cm土层土壤温度、而排水渠转化为气温及地表温度(30年生人工林)或与气温及土壤温度均不相关(10年生人工林);10年生人工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10.51和4.68 t·hm-2a-1)显著低于草丛沼泽(15.44和6.74 t·hm-2a-1)31.9%和30.6%(P<0.05),而30年生人工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14.40和6.39 t·hm-2a-1)却与草丛沼泽相近(-6.7%和-5.2%,P>0.05);10年生人工林碳汇(0.72 t·hm-2a-1)显著低于草丛沼泽(2.08 t·hm-2a-1)65.4%(P<0.05),30年生人工林碳汇(1.20 t·hm-2a-1)仍低于草丛沼泽但差异性不显著(-42.3%,P>0.05)。【结论】10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湿地碳汇功能近2/3,其碳汇功能恢复至少需要30年以上时间,故应避免对温带沼泽湿地进行排水造林。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J].
崔巍 ;
牟长城 ;
卢慧翠 ;
包旭 ;
王彪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 35 (05) :28-36
[2]   大兴安岭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J].
牟长城 ;
王彪 ;
卢慧翠 ;
包旭 ;
崔巍 .
生态学报, 2013, 33 (16) :4956-4965
[3]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J].
周文昌 ;
牟长城 ;
刘夏 ;
顾韩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 (07) :71-75+127
[4]  
1982—2009年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 毛德华,王宗明,罗玲,韩佶兴.应用生态学报. 2012(06)
[5]   小兴安岭不同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子 [J].
石兰英 ;
牟长城 ;
田新民 ;
金建丽 ;
金志民 .
生态学报, 2010, 30 (19) :5289-5295
[6]   垦殖对沼泽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J].
江长胜 ;
郝庆菊 ;
宋长春 ;
胡必琴 .
生态学报, 2010, 30 (17) :4539-4548
[7]   湿地碳循环研究综述 [J].
胡启武 ;
吴琴 ;
刘影 ;
李晓峰 ;
尧波 ;
钟中罡 ;
卢伍山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2381-2386
[8]   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的影响 [J].
孙晓新 ;
牟长城 ;
冯登军 ;
刘霞 ;
程伟 ;
石兰英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251-4259
[9]   大兴安岭林区沼泽-森林人工造林效果综合评估 [J].
牟长城 ;
孙晓新 ;
倪志英 ;
杨明 ;
张娜 .
林业科学, 2007, (10) :51-58
[10]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排放的影响 [J].
宋长春 ;
王毅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4) :4625-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