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崔巍
牟长城
卢慧翠
包旭
王彪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排水造林; 湿地人工落叶松林; 碳储量; 年固碳量;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13.05.020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大兴安岭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和年固碳量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0~400 m)分布格局,并与相应生境天然湿地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59.95和3.24~78.97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过渡带100~3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著提高了43.9%240.8%(P<0.05),300~4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著降低了24.1%(P<0.05);2)两者凋落物碳储量(1.61~4.69和1.51~4.34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也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100~200 m生境凋落物碳储量显著提高了84.1%(P<0.05);3)土壤碳储量(163.03~308.68和192.09~382.91 t/hm2)沿过渡带分别呈先高后低且恒定与递减趋势,排水造林使0~300 m生境土壤碳储量显著降低了19.4%43.4%(P<0.05);4)两者生态系统碳储量(227.68~316.78和275.40~387.67 t/hm2)分别呈现0~100 m高、100~400 m低且恒定和0~300 m高且恒定、300~400 m低的不同分布格局,且排水造林使0~300 m生境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降低了18.3%31.2%(P<0.05);5)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3.67~10.34、8.03~10.77 t/(hm2·a);1.59~4.87、3.24~5.07 t/(hm2·a))沿过渡带分别呈递增与恒定分布,排水造林使过渡带0~100 m生境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显著降低了54.3%和50.9%(P<0.05),100~400 m生境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有所增加或减少但不显著(-19.3%18.7%和-20.1%17.3%,P>0.05)。因此,排水造林显著降低了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但对其固碳能力影响相对较弱。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J].
周文昌 ;
牟长城 ;
刘夏 ;
顾韩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 (07) :71-75+127
[2]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贮量.[J].齐光;王庆礼;王新闯;齐麟;王庆伟;叶雨静;代力民;.应用生态学报.2011, 02
[3]   小兴安岭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J].
蔡体久 ;
辛国辉 ;
张阳武 ;
戴潇漩 ;
刘斌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05) :109-113+124
[4]   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的影响 [J].
孙晓新 ;
牟长城 ;
冯登军 ;
刘霞 ;
程伟 ;
石兰英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251-4259
[5]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J].
马安娜 ;
陆健健 .
湿地科学, 2008, (02) :116-123
[6]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段晓男 ;
王效科 ;
逯非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8, (02) :463-469
[7]   大兴安岭林区沼泽-森林人工造林效果综合评估 [J].
牟长城 ;
孙晓新 ;
倪志英 ;
杨明 ;
张娜 .
林业科学, 2007, (10) :51-58
[8]   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的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 [J].
梅雪英 ;
张修峰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1) :360-363
[9]   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进展 [J].
段晓男 ;
王效科 ;
尹弢 ;
陈琳 .
生态环境, 2006, (05) :1091-1095
[10]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J].
刘景双 ;
杨继松 ;
于君宝 ;
王金达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