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45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机构
[1]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关键词
耕地资源; 非农化价值; 评价模型; 补偿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903 ; 0701 ; 070104 ;
摘要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786 / 79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进展 [J].
王迪 ;
聂锐 ;
王胜洲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10) :131-136
[2]   我国“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理论矛盾与现实困境 [J].
任平 ;
吴芬娜 ;
周介铭 .
经济管理, 2012, 34 (08) :173-182
[3]   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 [J].
马爱慧 ;
蔡银莺 ;
张安录 .
生态学报, 2011, 31 (08) :2321-2330
[4]   市场失灵与耕地非农化过程中耕地生态价值损失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许恒周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06) :1366-1371
[5]   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及测算方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
李佳 ;
南灵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 (09) :10-15
[6]   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测算方法及其应用 [J].
牛海鹏 ;
张安录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5) :316-323
[7]   耕地资源价值重建及其货币化评价——以青岛市为例 [J].
李景刚 ;
欧名豪 ;
张效军 ;
臧俊梅 ;
高艳梅 ;
张全景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11) :1870-1880
[8]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与思路 [J].
陈会广 ;
吴沅箐 ;
欧名豪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03) :62-66+71
[9]   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核算 [J].
曹志宏 ;
郝晋珉 ;
梁流涛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09) :5-10
[10]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J].
牛海鹏 ;
张安录 ;
李明秋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 (02) :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