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我国中期和延伸期预报业务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被引:18
作者
:
康志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康志明
鲍媛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鲍媛媛
周宁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周宁芳
机构
:
[1]
国家气象中心
来源
:
气象科技进展
|
2013年
/ 3卷
/ 01期
关键词
:
中期预报;
延伸期预报;
季风;
MJO;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456.7 [数值预报方法];
学科分类号
:
0706 ;
070601 ;
摘要
:
中期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因其预报时效长,预报可靠性也相对较高,中期预报在防灾减灾科学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回顾了我国中期预报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家气象中心的中期预报业务现状以及主要技术手段。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中期预报业务和国际先进国家的不同和差距,讨论我国中期预报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还对国家气象中心开展的延伸期预报业务做简略介绍,讨论其主要技术手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Impacts of the MJO on Winter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China.[J].贾小龙;陈丽娟;任福民;李崇银;.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1, 03
[2]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J].
纪忠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中心气象台
纪忠萍
;
谷德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重点实验室
广州中心气象台
谷德军
;
吴乃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广州中心气象台
吴乃庚
;
谢炯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广州中心气象台
谢炯光
.
应用气象学报 ,
2010,
(06)
:671
-684
[3]
大气低频振荡与延伸期预报
[J].
孙国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孙国武
;
信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信飞
;
孔春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孔春燕
;
陈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伯民
;
何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何金海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142
-1147
[4]
基于MJO的延伸预报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一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梁萍
.
气象,
2010,
36
(07)
:111
-122
[5]
低频天气图预报方法
[J].
孙国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孙国武
;
信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信飞
;
陈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伯民
;
何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何金海
.
高原气象 ,
2008,
(S1)
:64
-68
[6]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
[J].
王遵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候中心
王遵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一汇
.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
(06)
:710
-715
[7]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同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国雄
;
万日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台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万日金
.
高原气象,
2008,
(01)
:1
-9
[8]
青藏高原隆升对春、夏季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
[J].
梁潇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梁潇云
;
刘屹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屹岷
;
吴国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国雄
.
高原气象,
2005,
(06)
:837
-845
[9]
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
[J].
李崇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
李崇银
;
龙振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
龙振夏
;
穆明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
穆明权
.
大气科学,
2003,
(04)
:518
-535
[10]
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英文)
[J].
陈隆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陈隆勋
;
祝从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祝从文
;
王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文
;
张培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张培群
.
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
2001,
(04)
:623
-638
←
1
2
→
共 12 条
[1]
Impacts of the MJO on Winter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China.[J].贾小龙;陈丽娟;任福民;李崇银;.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1, 03
[2]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J].
纪忠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中心气象台
纪忠萍
;
谷德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重点实验室
广州中心气象台
谷德军
;
吴乃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广州中心气象台
吴乃庚
;
谢炯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中心气象台
广州中心气象台
谢炯光
.
应用气象学报 ,
2010,
(06)
:671
-684
[3]
大气低频振荡与延伸期预报
[J].
孙国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孙国武
;
信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信飞
;
孔春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孔春燕
;
陈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伯民
;
何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何金海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142
-1147
[4]
基于MJO的延伸预报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一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梁萍
.
气象,
2010,
36
(07)
:111
-122
[5]
低频天气图预报方法
[J].
孙国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孙国武
;
信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信飞
;
陈伯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陈伯民
;
何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何金海
.
高原气象 ,
2008,
(S1)
:64
-68
[6]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
[J].
王遵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候中心
王遵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一汇
.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
(06)
:710
-715
[7]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同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国雄
;
万日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台风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万日金
.
高原气象,
2008,
(01)
:1
-9
[8]
青藏高原隆升对春、夏季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
[J].
梁潇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梁潇云
;
刘屹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屹岷
;
吴国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国雄
.
高原气象,
2005,
(06)
:837
-845
[9]
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
[J].
李崇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
李崇银
;
龙振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
龙振夏
;
穆明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
穆明权
.
大气科学,
2003,
(04)
:518
-535
[10]
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英文)
[J].
陈隆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陈隆勋
;
祝从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祝从文
;
王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文
;
张培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张培群
.
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
2001,
(04)
:623
-638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