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铜陵及邻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岩浆作用探讨

被引:29
作者
孟祥金
吕庆田
杨竹森
徐文艺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浆岩; 中生代; 岩石地球化学; 深部岩浆作用; 长江中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江中下游铜陵及其邻区的中生代侵入岩极其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本文通过对该区已获得的高精度成岩年龄数据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岩带划分并提出了可能的岩浆作用模型。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时间集中分段、空间分带明确,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庐枞带、铜陵外带和铜陵内带,岩浆活动从早到晚为铜陵内带到庐枞带再到铜陵外带。铜陵地区北侧的大别带与南侧的江南带中生代岩浆活动时间与长江中下游铜陵外带相当,但在其内部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带性与时间周期性还不太明确。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对比表明,各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区别明显,岩浆演化机制与岩浆成因也不相同。岩浆活动时间的分段性、空间展布的分带性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的差异性与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环境有关。铜陵内带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以挤压为主的构造背景下,庐枞带形成于挤压—拉张转化阶段,铜陵外带则完全形成于拉张环境。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是我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757 / 777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69 条
[51]   大别山造山带核部九资河-天堂寨花岗岩的成因和时代 [J].
王人镜 ;
王强 ;
何勇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8, (04) :3-5
[52]   安徽茅坦A型花岗岩研究 [J].
吴才来 ;
周珣若 ;
黄许陈 ;
张成火 ;
吴多元 ;
黄文明 .
地质学报, 1998, (03) :237-248
[53]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花岗岩类源区的壳-壳混源性质 [J].
徐启东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7, (02)
[54]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包体岩石学研究 [J].
吴才来 ;
周询若 ;
黄许陈 ;
张成火 ;
许胜 ;
国和平 ;
陈思友 .
地球学报, 1997, (02) :71-80
[55]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J].
吴才来 ;
周打若 ;
黄许陈 ;
张成火 ;
黄文明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4) :12-19
[56]   AFC混合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的成因 [J].
邢凤鸣,徐祥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1) :10-20
[57]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系列侵入岩 [J].
邢凤鸣,徐祥 .
地球化学, 1996, (01) :29-38
[58]   安徽黄梅尖岩体热历史及其与成矿关系:同位素证据 [J].
郑永飞 ;
傅斌 ;
龚冰 .
地质学报, 1995, (04) :337-348
[59]   安徽两条A型花岗岩带 [J].
邢凤鸣,徐祥 .
岩石学报, 1994, (04) :357-369
[60]   安徽南部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锶、钕同位素制约 [J].
陈江峰 ;
周泰禧 ;
李学明 ;
K.A.Foland ;
黄承义 ;
卢伟 .
地球化学, 1993, (03) :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