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

被引:32
作者
石春娥 [1 ,2 ]
王喜全 [2 ]
李元妮 [1 ]
邓学良 [1 ]
杨元建 [1 ]
温华洋 [1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霾; 工业化; 城市化; 东亚季风指数; 安徽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对1980~2013年安徽省霾日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5.5 d,沿江到江淮之间有零星的高发区;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8.5 d,高发区在沿江中西部的望江和池州、省会合肥、淮北北部的萧县和灵璧;2000年代,平均发生日数为8.7 d,有3个高发区,分别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中部、沿淮中部地区和沿江中东部地区。(2)按地理位置把安徽省分为6个子区,不同子区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皖南山区变化较平缓,沿淮地区2000年后上升明显,淮北北部和沿江有先升后降的趋势。(3)地级市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县城霾日数上升速度缓慢,且在2008年之后有下降趋势。(4)城市化和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快速增多,可能是2000年之后地级市霾日数显著增多的主要因子,而县城霾日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原因,如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357 / 37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 [J].
赵普生 ;
徐晓峰 ;
孟伟 ;
董璠 ;
何迪 ;
石庆峰 ;
张小玲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1) :31-36
[22]   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一次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灰霾污染个案分析 [J].
王喜全 ;
杨婷 ;
王自发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6) :690-696
[23]   南京冬季雾天颗粒物中PAHs分布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J].
顾凯华 ;
樊曙先 ;
黄红丽 ;
张红亮 ;
范洋 ;
祖繁 ;
朱彬 ;
李红双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08) :1233-1240
[24]  
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硫酸盐、硝酸盐粒径分布及存在形式.[J].毛华云;田刚;黄玉虎;李钢;宋光武;.环境科学.2011, 05
[25]   气溶胶辐射效应对作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综述 [J].
任义方 ;
王春乙 ;
赵艳霞 .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4) :533-540
[26]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J].
吴兑 ;
吴晓京 ;
李菲 ;
谭浩波 ;
陈静 ;
曹治强 ;
孙弦 ;
陈欢欢 ;
李海燕 .
气象学报, 2010, 68 (05) :680-688
[27]  
南京冬季雾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J].杨军;牛忠清;石春娥;刘端阳;李子华;.环境科学.2010, 07
[28]   合肥市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J].
张浩 ;
石春娥 ;
邱明燕 ;
谢伟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04) :714-721
[29]   安徽省1955—2005年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J].
张浩 ;
石春娥 ;
谢伟 ;
邱明燕 .
气象科学, 2008, (05) :5515-5520
[30]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J].
朱艳峰 .
气象学报, 2008, (05) :78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