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

被引:32
作者
石春娥 [1 ,2 ]
王喜全 [2 ]
李元妮 [1 ]
邓学良 [1 ]
杨元建 [1 ]
温华洋 [1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霾; 工业化; 城市化; 东亚季风指数; 安徽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对1980~2013年安徽省霾日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5.5 d,沿江到江淮之间有零星的高发区;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8.5 d,高发区在沿江中西部的望江和池州、省会合肥、淮北北部的萧县和灵璧;2000年代,平均发生日数为8.7 d,有3个高发区,分别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中部、沿淮中部地区和沿江中东部地区。(2)按地理位置把安徽省分为6个子区,不同子区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皖南山区变化较平缓,沿淮地区2000年后上升明显,淮北北部和沿江有先升后降的趋势。(3)地级市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县城霾日数上升速度缓慢,且在2008年之后有下降趋势。(4)城市化和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快速增多,可能是2000年之后地级市霾日数显著增多的主要因子,而县城霾日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原因,如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357 / 37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2013年1月安徽持续性霾天气成因分析 [J].
石春娥 ;
邓学良 ;
杨元建 ;
吴必文 ;
孟燕军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 (02) :227-236
[12]   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 [J].
吴兑 ;
陈慧忠 ;
吴蒙 ;
廖碧婷 ;
王迎春 ;
廖晓农 ;
张小玲 ;
权建农 ;
刘伟东 ;
古月 ;
赵秀娟 ;
孟金平 ;
孙丹 .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03) :545-554
[13]   2013年元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成因分析 [J].
王跃思 ;
姚利 ;
王莉莉 ;
刘子锐 ;
吉东生 ;
唐贵谦 ;
张军科 ;
孙扬 ;
胡波 ;
辛金元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15-26
[14]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J].
王自发 ;
李杰 ;
王哲 ;
杨文夷 ;
唐晓 ;
葛宝珠 ;
晏平仲 ;
朱莉莉 ;
陈学舜 ;
陈焕盛 ;
王威 ;
李健军 ;
刘冰 ;
王晓彦 ;
汪巍 ;
赵熠琳 ;
鲁宁 ;
苏德斌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3-14
[15]   秸秆焚烧对中国东部气溶胶时空格局的影响 [J].
杨元建 ;
傅云飞 ;
吴必文 ;
石春娥 ;
邓学良 ;
张浩 ;
张颖 .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3, 8 (04) :241-252
[16]   京津冀平原地区灰霾天气的年代变化 [J].
王喜全 ;
孙明生 ;
杨婷 ;
王自发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2) :165-170
[17]   济南市霾气候特征分析及其与地面形势的关系 [J].
王建国 ;
王业宏 ;
盛春岩 ;
高慧君 ;
杨晓霞 ;
张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3) :303-306
[18]  
Tropospheric NO_2 Columns over Northeastern North America: Comparison of CMAQ Model Simulations with GOME Satellite Measurements.[J].石春娥;张宝宁;.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8, 01
[19]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童尧青 ;
银燕 ;
钱凌 ;
安俊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84-588
[20]   北京市夏季大气消光系数的来源分析 [J].
刘新民 ;
邵敏 .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2) :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