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20
作者
罗志立
刘树根
雍自权
赵锡奎
田作基
宋鸿彪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俯冲作用; C-俯冲; 造山运动; 内陆盆地; 边缘坳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5 +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 [1]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
    罗志立
    刘树根
    [J]. 地质论评, 2002, (04) : 398 - 407
  • [2] 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引起的新思维
    从柏林
    王清晨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9) : 11 - 16
  • [4] 关于创建中国造山带理论的思考
    吴正文
    张长厚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21 - 24+252
  • [5]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马宗晋
    赵俊猛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95 - 102
  • [6] 青藏高原多向碰撞─揳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蔡学林
    曹家敏
    刘援朝
    魏显贵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181 - 189
  • [7]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许志琴
    杨经绥
    姜枚
    李海兵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139 - 151
  • [8] 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
    任纪舜
    牛宝贵
    刘志刚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85 - 93
  • [9] 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
    陈衍景
    [J]. 地学前缘, 1998, (S1) : 112 - 121
  • [10] 秦岭造山带地壳构造与楔入成山
    袁学诚
    [J]. 地质学报, 1997, (03) : 227 -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