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被引:47
作者
杨伟伟 [1 ,2 ]
柳广弟 [1 ]
刘显阳 [2 ,3 ]
冯渊 [2 ]
独育国 [2 ]
程党性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3]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油藏特征;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显;(4)距离源岩越远,石油富集程度越差。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研究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排替压力较大,浮力很难驱动石油发生明显的运移,石油在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剩余压力驱动下,向上、向下连续充注进入邻近砂体,近源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裂缝发育条件下,已聚集石油可在浮力驱动下沿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远源成藏,形成次生油藏。综合石油成藏期次、裂缝特征及形成时间、储层孔隙演化史以及成藏动力演化等特征,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油藏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小规模充注模式、中期成熟油大规模充注成藏模式、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模式。其主要控制因素为源储大面积广泛接触奠定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石油富集的基础,优质烃源岩生排烃范围控制了原生油藏分布范围,裂缝发育特征控制了次生油藏分布部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致密史与油藏成藏史 [J].
邓秀芹 ;
刘新社 ;
李士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2) :156-161
[2]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 ;
邹才能 ;
张鼐 ;
王雪松 ;
程荣 ;
刘柳红 ;
周川闽 ;
宋丽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3) :327-339
[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岩性气藏成藏模式 [J].
李明瑞 ;
窦伟坦 ;
蔺宏斌 ;
张清 ;
焦积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1) :56-61
[4]   中国中、低丰度大油气田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J].
赵文智 ;
汪泽成 ;
王红军 ;
王兆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 (06) :641-650
[5]   运用流体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J].
刘新社 ;
周立发 ;
侯云东 .
石油学报, 2007, (06) :37-42
[6]  
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J]. 罗晓容,喻建,张发强,张刘平,侯平,杨飏,陈瑞银,陈占坤,周波.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7]   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 [J].
吴河勇 ;
梁晓东 ;
向才富 ;
王跃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2) :185-191
[8]   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 [J].
侯启军 ;
魏兆胜 ;
赵占银 ;
宋立忠 ;
毛超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4) :406-411
[9]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 [J].
李红 ;
柳益群 ;
刘林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209-217
[10]   原油压缩系数实验与关联 [J].
孙长宇 ;
陈光进 ;
杨兰英 ;
马昌峰 .
化学工程, 2006, (02)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