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155
作者
王瑞飞 [1 ]
陈明强 [1 ]
孙卫 [2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2]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超低渗透砂岩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孔喉分选系数; 微裂缝;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8.02.01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沿25、庄40、庄19三个区块超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隙喉道类型多样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孔喉分选系数在2.0~2.5之间、变异系数在0.1~0.2之间物性较好;较大孔喉是决定和改善储层渗透性的重要因素,细小孔道对储层储集能力的贡献较大,储层微裂缝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参数的差异、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等,均归因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70 / 277+294 +29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及进展 [J].
周新桂 ;
张林炎 ;
范昆 .
地质论评, 2006, (06) :777-782
[2]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J].
赵靖舟 ;
武富礼 ;
闫世可 ;
顾根深 ;
郭德运 ;
杨县超 .
石油学报, 2006, (05) :24-27+34
[3]   碎屑岩压裂缝的特征、成因与油气勘探意义 [J].
郭沫贞 ;
朱国华 ;
寿建峰 ;
徐学成 .
沉积学报, 2006, (04) :483-487
[4]   论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J].
赵靖舟 ;
杨县超 ;
武富礼 ;
时保宏 .
地质学报, 2006, (05) :648-655
[5]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J].
罗静兰 ;
刘小洪 ;
林潼 ;
张三 ;
李博 .
地质学报, 2006, (05) :664-673
[6]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为例 [J].
孙卫 ;
史成恩 ;
赵惊蛰 ;
赵蕾 .
地质学报, 2006, (05) :775-779+789
[7]   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为例 [J].
李荣西 ;
席胜利 ;
邸领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194-199+217
[8]   应用球管模型评价岩石孔隙结构 [J].
周灿灿 ;
刘堂晏 ;
马在田 ;
刘忠华 ;
刘国强 .
石油学报, 2006, (01) :92-96
[9]   东河1油田退汞毛管压力曲线的分形特征 [J].
唐玮 ;
唐仁骐 .
石油学报, 2005, (05) :94-97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J].
段毅 ;
吴保祥 ;
郑朝阳 ;
王传远 .
石油学报, 2005, (04)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