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特征分析

被引:5
作者
王慧 [1 ]
李栋梁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卫星遥感; 地面感热; 归一化植被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7 [大气遥感];
学科分类号
1404 ;
摘要
选取1981年7月-2006年1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84个测站历年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数值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呈单峰型年变化特征,春、夏季非常强,秋、冬季较弱;大部分区域全年均为正值,地表为感热源。(3)以97.5°E为界,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趋势,东部的地面感热四季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秋、冬季逐年略有增加,春、夏季逐年减弱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5 W.m-2.(10a)-1和-2.08W.m-2.(10a)-1。(4)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总体偏强,1990年代总体偏弱,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部除个别测站外均偏强。(5)西北干旱区的感热变化并不只由地气温差的变化来决定,它与地面风速和地表状况的变化也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在冬季,主要响应地气温差的变化,春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的影响作用同等重要,夏季以地面风速的影响为主,地气温差的影响次之,秋季与夏季相反。另外,夏季地表状况对感热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2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J].
王慧 ;
李栋梁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3) :409-418
[2]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估算 [J].
王慧 ;
李栋梁 .
大气科学, 2010, 34 (05) :1026-1034
[3]   西北干旱区常规气象站与野外试验站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J].
王慧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10, 29 (02) :514-522
[4]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 [J].
尹云鹤 ;
吴绍洪 ;
陈刚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12) :2147-2157
[5]  
Difference in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pring and Summer Sensible Heat Fluxes over Northwest China[J]. ZHOU Lian-Tong Center for Monsoon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02)
[6]   比较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感热资料的差异 [J].
周连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1) :9-20
[7]   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研究进展 [J].
王慧 ;
李栋梁 ;
胡泽勇 ;
王介民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 (12) :1249-1259
[8]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周连童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2008, (06) :1276-1288
[9]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J].
符睿 ;
韦志刚 ;
文军 ;
李振朝 ;
卢广献 .
高原气象, 2008, (04) :844-851
[10]   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 [J].
杨维西 .
林业科学, 2008, (08) :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