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以都江堰—汶川河段为例

被引:11
作者
葛永刚 [1 ,2 ,3 ]
庄建琦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岷江上游; 河道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5.12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土壤侵蚀剧烈,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环境,改变了灾区自然环境演化的进程。通过实地调查与观测,并结合遥感资料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河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工程建设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形式,分析了上游河道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震后崩塌、滑坡单侧挤占河道使岷江干流河宽普遍压缩5~10 m,顶冲挤占使河道一般变窄20~30 m,最窄处仅为原河道的1/3(30~40 m)。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河道而淤积河道,甚至阻断岷江而形成堰塞湖,造成河床上升,河曲加剧,工程建设及灾害点处置使河宽变窄。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后10~20 a,尤其震后5 a内,汶川-映秀河段,河道变窄,河曲加剧,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呈增大趋势,映秀—紫坪铺河段淤积明显,河床升高。从长期变化来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加速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进程,河床升高并展宽,河床比降降低,河谷逐渐向宽谷形态演化,河床趋于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 ;
韦方强 ;
陈晓清 ;
何思明 ;
游勇 ;
党超 ;
李占鲁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4) :317-323
[2]   泥石流输沙及其对山区河道的影响 [J].
崔鹏 ;
何易平 ;
陈杰 .
山地学报 , 2006, (05) :539-549
[3]   岷江上游的水沙变化及其与森林破坏的关系 [J].
张启东 ;
石辉 .
人民长江, 2006, (08) :31-33+37+128
[4]   岷江上游和中游几个河段的下蚀率对比研究 [J].
高玄彧 ;
李勇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4) :517-521
[5]   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J].
孟国才 ;
王士革 ;
谢洪 ;
张桂香 ;
张金山 .
灾害学, 2005, (03) :94-98
[6]   岷江上游干温河谷成因及生态恢复初探 [J].
吴勇 ;
苏智先 ;
方精云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7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