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被引:116
作者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大队
[3]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武汉
[4] 内蒙古包头
[5] 武汉
关键词
沉积体系; 砂体成因; 砂岩型铀矿床; 直罗组;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5.03.001
中图分类号
P619.14 [铀];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砂体的结构和规模因沉积体系的不同而异,它们对铀成矿贡献的差别很大。作者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下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直罗组底部砂体并非传统认识上的辫状河成因。实际上,它可以分为上、下两个亚段。虽然两个亚段的物源和砂分散方向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北西—南东向),但成因完全不同。下亚段主要由辫状河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构成,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成了研究区的主体。上亚段主要由曲流河体系和(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构成,虽然(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也是研究区的主体构成部分,但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是湖泊向西北方向扩展的结果。正是由于上、下亚段成因的不同,导致了下亚段砂体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连通性,而上亚段砂体规模变小、非均质性增强。砂岩型铀矿勘探的实践证明,矿体主要聚集于下亚段砂体中。因此看来,上述认识可以用于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铀成矿空间的定位。
引用
收藏
页码:371 / 37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砂体非均质性是铀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规律探讨 [J].
焦养泉 ;
陈安平 ;
杨琴 ;
彭云彪 ;
吴立群 ;
苗爱生 ;
王敏芳 ;
徐志诚 .
铀矿地质, 2005, (01) :8-15
[2]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J].
陈戴生 ;
李胜祥 ;
蔡煜琦 .
沉积学报, 2003, (01) :113-117
[3]   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以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J].
吴仁贵 ;
陈安平 ;
余达淦 ;
祝民强 ;
周万蓬 .
铀矿地质, 2003, (02) :94-99
[4]   东胜煤系砂岩型高岭土的富集机理 [J].
黄焱球 ;
程守田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9, (03) :14-17
[5]   早中侏罗世大鄂尔多斯古地理重建与内陆拗陷的发育演化 [J].
程守田 ;
黄焱球 ;
付雪洪 .
沉积学报, 1997, (04) :45-51
[6]   东胜煤系高岭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J].
黄焱球 ;
程守田 ;
付雪洪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7, (06) :12-15
[7]   加强含煤岩系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研究─—煤田地质工作拓宽领域之一 [J].
程守田,黄焱球 .
中国煤田地质, 1994, (02) :35-39
[8]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杨俊杰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9]  
中国西北侏罗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M].张泓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10]  
中国含煤盆地演化和聚煤规律.[M].王仁农;李桂春主编;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著;.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