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被引:109
作者
汪芳 [1 ]
吕舟 [2 ]
张兵 [3 ]
张松 [4 ]
董卫 [5 ]
刘沛林 [6 ]
黄震方 [7 ]
吴必虎 [8 ]
陆邵明 [9 ]
徐菲菲 [0 ]
甄峰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5]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6]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7]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8]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9] 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
[10]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11] 不详
关键词
记忆和乡愁; 迁移转型; 文化景观; 地方性; 原真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1 [城市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5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