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10
作者
马彩虹 [1 ,2 ]
任志远 [1 ]
赵先贵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消费; 碳排放; 节能减排;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3.02.014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采用IPCC法计算了中国、印度、美国、德国2001-2009年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额度。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美国趋于稳定,德国下降趋势明显;(2)2009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59tC/人,虽高于印度的0.42tC/cap,但远低于德国的3.61tC/cap,更低于美国的5.93tC/cap。(3)中、印、美、德四国中,德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最优,美国次之,印度第三,中国最差,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大,天然气比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据此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J].
赵爱文 ;
李东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 (01) :1-5
[2]   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 [J].
陈波 ;
陈靓 .
国际展望, 2012, (01) :71-84+117
[3]   近期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特点与思考 [J].
陈东景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1, (11) :1-6
[4]   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5年的经验启示 [J].
张晨栋 ;
宋德勇 .
生态经济, 2011, (10) :24-28
[5]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J].
吴明明 .
当代经济, 2011, (09) :84-85
[6]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J].
徐大丰 .
江西社会科学, 2010, (04) :79-82
[7]   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 [J].
樊杰 ;
李平星 ;
梁育填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1) :61-68
[8]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J].
丁仲礼 ;
段晓男 ;
葛全胜 ;
张志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8) :1009-1027
[9]   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J].
胡见义 .
天然气工业, 2006, (01) :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