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热场特征与有机质成熟史

被引:48
作者
周江羽
吴冲龙
韩志军
不详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不详
[3] 不详
关键词
地热场; 有机质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现个地温梯度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结果,反演了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分布,在综合研究盆地古、今地热场特征的基础上,对地热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指出了主要影响因素的特点.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史,探讨了盆地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有机质成熟史.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A simple kinetic modelof vitrinite renectance. Suzuki N,Matsubayashi H,Waples KW.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93
[2]  
Inversion of multiple thermal indicators: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paleoheat flux and geological parameters. II.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for chemical, 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arameters[J] . I. Lerche. &nbspMathematical Geology . 1988 (2)
[3]  
地热与石油[M]. 科学出版社 , 汪辑安等 著, 1985
[4]  
石油圈闭的地质模型[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日)真柄钦次著, 1991
[5]  
中国煤变质作用[M]. 煤炭工业出版社 , 杨起等主编, 1996
[6]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J].
任战利,赵重远,张军,于忠平 .
沉积学报, 1994, (01) :56-65
[7]   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J].
王椿镛,林中洋,陈学波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5) :590-598
[8]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J].
任战利 .
石油学报, 1996, (01) :17-24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 [J].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6, (02) :15-23
[10]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与运移时间和运移方向的确定与勘探方向 [J].
赵孟为 .
石油实验地质, 1996, (04) :34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