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热共控论

被引:46
作者
张功成
机构
[1] 中海油研究总院
关键词
烃源岩; 热; 油气田分布; 有序性; 源热共控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潜在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相互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生成与否、生烃规模、相态(石油或天然气)类型与区域分布模式。潜在烃源岩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类型、丰度和规模。热场类型分"热"、"温"和"冷"场3类,热演化有增温型、减温型和多幕型。对潜在的生烃凹陷来说,源热之间存在源足热足、源足热欠、源欠热足和源欠热欠4种耦合关系。源足热足型凹陷能形成生烃凹陷,包括富生烃凹陷或含油气凹陷;源足热欠型凹陷、源欠热足型凹陷在源热互补条件下也能形成生烃凹陷或富生烃凹陷;源欠热欠型凹陷不能生烃。源热共控油气区油田、气田和油气田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在纵向上有下气上油型及下油上气型,在平面上有内带外带型、内环外环型及分区型等。源热共控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规模,主控因素在于其源足热足型凹陷发育。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成特富含油气盆地、富含油气盆地、中等含油气盆地、小型含油气盆地和贫含油气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723 / 73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J].
张功成 ;
陈国俊 ;
张厚和 ;
李友川 ;
梁建设 ;
杨树春 .
沉积学报, 2012, 30 (01) :1-19
[2]   我国能源前景与能源科技前沿 [J].
贾承造 .
高校地质学报, 2011, 17 (02) :151-160
[3]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J].
袁剑英 ;
付锁堂 ;
曹正林 ;
阎存凤 ;
张水昌 ;
马达德 .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03) :7-14
[4]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J].
徐明 ;
朱传庆 ;
田云涛 ;
饶松 ;
胡圣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4) :1052-1060
[5]   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 [J].
冀文斌 ;
林伟 ;
石永红 ;
王清晨 ;
褚杨 .
地质科学, 2011, (01) :161-180
[6]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J].
张功成 ;
朱伟林 ;
米立军 ;
张厚和 ;
梁建设 ;
屈红军 .
沉积学报, 2010, 28 (05) :987-1005
[7]   莺-琼盆地海相烃源岩特征及高温高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 [J].
黄保家 ;
黄合庭 ;
李里 ;
王丽芳 .
海相油气地质, 2010, 15 (03) :11-18
[8]  
Palaeogeothermal response and record of the effusing of Emeishan basalts in the Sichuan basin[J]. ZHU ChuanQing1,2,XU Ming1,2,YUAN YuSong3,ZHAO YongQing4,SHAN JingNan1,2,HE ZhiGuo5,TIAN YunTao1,2 & HU ShengBiao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 The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3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4 Exploration Department of South Company of P
[9]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J].
朱传庆 ;
田云涛 ;
徐明 ;
饶松 ;
袁玉松 ;
赵永庆 ;
胡圣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1) :119-127
[10]   高邮凹陷戴南组一段暗色泥岩生烃条件再认识 [J].
李鹤永 ;
邱旭明 ;
刘启东 .
复杂油气藏, 2009, 2 (04)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