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

被引:19
作者
冀文斌 [1 ,2 ]
林伟 [1 ]
石永红 [3 ]
王清晨 [1 ]
褚杨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大别山; 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 超高压变质作用; 华北克拉通破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大别山中部混合岩—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属性认识方面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大别杂岩及其边界剪切带或断裂带的构造解析,并结合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总结,我们将中大别杂岩厘定为早白垩世的变质核杂岩,其中商麻断裂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和水吼—五河剪切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拆离断层带,并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限定在145~120 Ma。中大别杂岩与拆离断层具有统一的北西—南东向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北西的剪切变形,推测在早白垩世早期大别山中下地壳岩石与其上部早期折返的高压—超高压板片之间存在一个解耦面。早白垩世混合岩化作用和岩浆作用为同期构造—热事件产物,造山带规模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强烈地改造了大别山早中生代的构造格局。综合大别山及整个中国东部发育的早白垩世伸展构造,认为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具有相同的动力学背景,是在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下,由于造山带根部的垮塌与拆沉去根作用、中下部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向南东方向的塑性流动以及顶部上盘岩系的拆离与揭顶剥蚀作用,3个不同层次地质过程的综合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8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73 条
[1]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J].
朱传庆 ;
田云涛 ;
徐明 ;
饶松 ;
袁玉松 ;
赵永庆 ;
胡圣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1) :119-127
[2]   俯冲大陆岩石圈重熔: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因 [J].
赵子福 ;
郑永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888-909
[3]   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J].
郑永飞 .
科学通报 , 2008, (18) :2129-2152
[4]   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和超高压岩石的多板片差异折返: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J].
刘贻灿 ;
李曙光 .
科学通报, 2008, (18) :2153-2165
[5]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J].
吴福元 ;
徐义刚 ;
高山 ;
郑建平 .
岩石学报, 2008, 24 (06) :1145-1174
[6]   Geochronology Constraints on Transformation Age from Ductile to Brittle Deformation of the Shangma Fault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Dabieshan,Central China [J].
王国灿 ;
王朴 ;
刘超 ;
王岸 ;
叶润清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02) :97-109
[7]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8]   大别山晚中生代剪切带特征及年代学制约 [J].
侯泉林 ;
刘庆 ;
李俊 ;
张宏远 .
地质科学 , 2007, (01) :114-123
[9]   大别山下地壳岩石及其深俯冲 [J].
刘贻灿 ;
李曙光 .
岩石学报, 2005, (04) :1059-1066
[10]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J].
李曙光 ;
李秋立 ;
侯振辉 ;
杨蔚 ;
王莹 .
岩石学报, 2005, (04) :11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