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被引:61
作者
李曙光
李秋立
侯振辉
杨蔚
王莹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冷却史; 折返机制; 大别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 T-t 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到300℃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Ma 到219±7Ma 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Ma 期间从450℃到30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 T-t 曲线已被近年来获得的高精度金红石 U-Pb 年龄(218±1.2Ma)(Li et al.,2003),高压变质和退变质独居石 Th-Pb 年龄(Ayers et al.,2002),和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Rh-Sr 年龄(182.7±3.6Ma)(Li et al.,2001)所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的二次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二次快速抬升过程。在东秦岭及苏鲁地体东端发育的同碰撞花岗岩 U-Ph 年龄为225~205Ma,与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冷却时代吻合。考虑到同碰撞花岗岩与俯冲板片断离的成因联系,这种时代耦合关系表明俯冲板片断离可能是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抬升和冷却的重要机制之一。大别山 Pb 同位素填图揭示出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放射成因 Pb 特征,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 Pb 特征,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这表明在陆壳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之间可发生挤离(detachment)或脱耦(decoupling)。已有实验证明脱耦的上地壳在俯冲过程中可沿挤离面逆冲抬升(Chemenda et al.,1995)。同理,由于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在大别山没有出露,可以推测俯冲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之间也最终发生了挤离或脱耦。大陆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存在若干低粘度带(Meissner and Mooney,1998)是上述俯冲陆壳分层脱耦现象发生的依据。因此,俯冲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是俯冲过程中大陆地壳内部分层脱耦和俯冲板片断离的综合结果。上述过程只能使已脱耦的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抬升折返,而未与俯冲岩石圈脱耦的下地壳在板片断离后仍可继续俯冲。俯冲板片断离后,两大陆块在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继续汇聚,导致华南陆块下地壳继续俯冲,及已经脱耦并折返至中上地壳的超高压岩片向北仰冲。这一仰冲可能是导致超高压变质岩第二次快速抬升的重要机制。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 Rb-Sr 年龄(182.7±3.6Ma)可能记录了这一超高压岩片仰冲事件发生的时代。惠兰山基性麻粒岩年代学研究揭示了罗田穹隆在早白垩世的快速抬升,与此同时大别山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事件。山体快速抬升与大规模岩浆事件的耦合关系指示了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的去根作用,或岩石圈拆离事件。伴随这一山体快速抬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开始大面积出露地表。
引用
收藏
页码:1117 / 11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大别造山带惠兰山镁铁质麻粒岩Sm-Nd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侯振辉
    李曙光
    陈能松
    李秋立
    柳小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 1103 - 1111
  • [2] 北淮阳庐镇关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吴元保
    郑永飞
    龚冰
    唐俊
    赵子福
    查向平
    [J]. 岩石学报, 2004, (05) : 18 - 35
  • [3]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刘福田
    徐佩芬
    刘劲松
    尹周勋
    秦建业
    张先康
    张成科
    赵金仁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 366 - 372
  • [4] 北淮阳新元古代基性侵入岩年代学初步研究
    谢智
    陈江峰
    张巽
    周泰禧
    杨刚
    李惠民
    [J]. 地球学报, 2002, (06) : 517 - 520
  • [5] 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及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中生代幔源岩浆岩Sr-Nd-Pb同位素证据
    李曙光
    杨蔚
    [J]. 科学通报, 2002, (24) : 1898 - 1905
  • [6]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及北部片麻岩的U-Pb同位素组成——对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的制约
    李曙光
    黄方
    周红英
    李惠民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2) : 977 - 984
  • [7] 佛子岭岩群中的晋宁期深成岩带及其构造含意
    马文璞
    王关玉
    王果胜
    [J]. 地质论评, 2001, (05) : 476 - 482
  • [8] 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
    李曙光
    黄方
    李晖
    [J]. 科学通报, 2001, (17) : 1487 - 1491
  • [9]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张宏飞
    高山
    张本仁
    钟增球
    贾望鲁
    王林森
    [J]. 地球化学, 2001, (04) : 395 - 401
  • [10] 扬子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谢智
    [J]. 地质学报, 2001, (03) : 338 -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