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和超高压岩石的多板片差异折返: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被引:25
作者
刘贻灿
李曙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大陆俯冲; 超高压变质板片折返; 地壳拆离; 薄皮构造; 大别-苏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陆碰撞过程中深俯冲陆壳的折返机制模型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对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陆壳内部在不同深度发生多层次地壳拆离解耦并呈多板片差异折返的关键证据进行概括.这些证据包括:(1)大别-苏鲁超高压带北侧分布的具有华南陆壳特征,部分经历过三叠纪变质的浅变质岩片,它们显示了陆壳俯冲开始阶段其上部地壳与下部基底岩石的解耦;(2)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带均由若干高压-超高压岩片组成,这些岩片由南至北变质程度逐步加深、峰期和退变质时代逐步变年轻;(3)苏北大陆科学钻探揭示了超高压变质带在垂向上也是由若干岩片组成,上部岩片具有高放射成因Pb,下部岩片具有低放射成因Pb,反映了俯冲陆壳在不同深度的解耦和折返.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解耦和差异折返,主要是由于大陆地壳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组成的差异导致的力学性质差异和壳内古断层带作为流体通道而被弱化的结果.该模型的建立,突破了陆壳整体俯冲与整体折返的传统模式,揭示了陆壳俯冲与洋壳俯冲的主要区别.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153 / 21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1]   北淮阳王母观橄榄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刘贻灿 ;
李曙光 ;
古晓锋 ;
侯振辉 .
科学通报, 2006, (18) :2175-2180
[2]   大别山北淮阳构造带柳林辉长岩:新元古代晚期裂解事件的记录 [J].
陈玲 ;
马昌前 ;
佘振兵 ;
张金阳 ;
周红升 ;
王琳燕 .
地球科学, 2006, (04) :578-584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100~2000m超高压变质岩普通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初步研究——俯冲陆壳内脱耦的证据 [J].
董锋 ;
李曙光 ;
李秋立 ;
刘贻灿 ;
陈福坤 .
岩石学报, 2006, (07) :1791-1798
[4]   大陆板片多重性俯冲与折返的动力学模式——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年龄限定 [J].
许志琴 ;
曾令森 ;
梁凤华 ;
戚学祥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05) :357-368
[5]   大别山下地壳岩石及其深俯冲 [J].
刘贻灿 ;
李曙光 .
岩石学报, 2005, (04) :1059-1066
[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J].
李曙光 ;
李秋立 ;
侯振辉 ;
杨蔚 ;
王莹 .
岩石学报, 2005, (04) :1117-1124
[7]   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周建波 ;
刘建辉 ;
郑常青 .
地质学报, 2005, (04) :475-486
[8]   大别造山带北部卢镇关杂岩的U-Pb锆石年龄 [J].
江来利 ;
Wolfgang Siebel ;
陈福坤 ;
刘贻灿 ;
储东如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5) :411-419
[9]   南华-震旦系界线的锆石U-Pb年龄 [J].
储雪蕾 ;
WolfgangTodt ;
张启锐 ;
陈福坤 ;
黄晶 .
科学通报, 2005, (06) :600-602
[10]   “罗田穹隆”中的下地壳俯冲成因榴辉岩及其地质意义 [J].
刘贻灿 ;
徐树桐 ;
李曙光 ;
陈冠宝 ;
彭练红 .
地球科学, 2005, (01) :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