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100~2000m超高压变质岩普通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初步研究——俯冲陆壳内脱耦的证据

被引:2
作者
董锋 [1 ]
李曙光 [1 ]
李秋立 [2 ]
刘贻灿 [1 ]
陈福坤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超高压变质岩; 普通Pb; 大别-苏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本文首次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m榴辉岩中的绿辉石和片麻岩中的长石进行了普通Pb同位素研究。钻孔上部岩段(0-800m)样品放射成因Pb同位素含量比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206Pb/204Pb=16.81-17.29,207Pb/204Pb= 15.37-15.45,208Pb/204Pb=37.20-37.66),说明其原岩的U/Pb和Th/Pb或者初始Pb同位素比值比较高。钻孔中部岩段(800~1600m)发育有韧性剪切带,相应的Pb同位素比值开始降低且有起伏(206Pb/204Pb=16.26—16.72,207Pb/204Pb=15.27 -15.38,208Pb/204Pb=36.73-37.40)。钻孔下部岩段(800-1600m)样品放射成因Pb同位素含量低但变化幅度较小(206Pb/204Pb=16.05-16.46,207Pb/204Pb=15.22~15.29,208Pb/204Pb=36.68-37.48),说明其原岩的U/Pb和Th/Pb或者初始Pb同位素比值比较低。实测数据同模拟数据对比表明,钻孔上、下两岩段样品普通Pb同位素不同一方面是由于继承了原岩初始Pb同位素不同,另一方面是由它们的μ值不同所致。结合氧同位素研究,本文认为800m以上和1600m以下分属上地壳和中地壳,前者是从俯冲大陆岩石圈解耦的上地壳,在大陆岩石圈俯冲过程中,上部岩片同俯冲的大陆岩石圈发生挤离,率先沿着这一个挤离面逆冲折返至浅部。下岩片是随后从俯冲岩石圈解耦的中地壳岩片,并折返至浅部下伏在先期折返的上部岩片之下。考虑到中部岩段(800-1600m)既发育有韧性剪切带又具有异常低18O峰值(Xiao et al,2006),挤离面是在地壳内部晚元古代的断裂带及冷水活动通道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791 / 17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大别地体新店榴辉岩变质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研究 [J].
陈道公 ;
E.Deloule ;
倪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8) :691-699
[2]   大别造山带北部卢镇关杂岩的U-Pb锆石年龄 [J].
江来利 ;
Wolfgang Siebel ;
陈福坤 ;
刘贻灿 ;
储东如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5) :411-419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734~933m)榴辉岩和片麻岩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赵子福 ;
郑永飞 ;
陈斌 ;
吴元保 .
岩石学报, 2005, (02) :325-338
[4]   北淮阳庐镇关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J].
吴元保 ;
郑永飞 ;
龚冰 ;
唐俊 ;
赵子福 ;
查向平 .
岩石学报, 2004, (05) :18-35
[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与华北-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J].
李曙光 .
地学前缘, 2004, (03) :63-70
[6]   北大别片麻岩的多阶段演化: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J].
谢智 ;
高天山 ;
陈江峰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4, (16) :1653-1659
[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200米构造柱及变形构造初步解析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唐哲民 ;
陈世忠 ;
柴耀楚 ;
李天福 ;
陈方远 .
岩石学报, 2004, (01) :53-72
[8]   韧性剪切带中片麻岩和超高压榴辉岩变形特征及其与地震波速各向异性的关系:来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680~1200米岩心的证据 [J].
陈意 ;
金振民 ;
欧新功 ;
金淑燕 ;
徐海军 .
岩石学报, 2004, (01) :97-108
[9]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岩相学特征与变质变形史 [J].
游振东 ;
苏尚国 ;
梁凤华 ;
张泽明 .
岩石学报, 2004, (01) :43-52
[1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50m)榴辉岩岩石化学研究 [J].
张泽明 ;
许志琴 ;
刘福来 ;
游振东 ;
沈昆 ;
杨经绥 ;
李天福 ;
陈世忠 .
岩石学报, 2004, (01) :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