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再生产

被引:18
作者
方晓红
牛耀红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网络公共空间; 公共性; 移动互联网;
D O 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7.03.001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C913.4 [文教、卫生];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030301 ; 1204 ;
摘要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 [J].
武中哲 ;
韩清怀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1) :15-21+128
[2]   非农化背景下乡土公共性的再生产与乡村治理变革 [J].
应小丽 ;
钱凌燕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0 (06) :50-55
[3]   农村公共人: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J].
李山 .
求实, 2015, (06) :90-96
[4]   经典“公共性”理论辨析——兼谈中西差异 [J].
李世敏 .
理论与现代化, 2015, (01) :62-66
[5]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J].
田毅鹏 .
社会科学战线, 2014, (06) :8-17
[6]   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 [J].
吴理财 .
探索与争鸣, 2014, (01) :54-58
[8]   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剧 [J].
吴理财 .
人民论坛, 2012, (10) :64-65
[9]   乡村文化的“丛林原则” [J].
吴理财 .
文史博览(理论), 2011, (0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