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

被引:48
作者
曲艺 [1 ,2 ,3 ]
龙花楼 [1 ,3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
[4]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耕地利用;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多学科综合; 研究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当前,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划定对中国耕地数量保护成效显著,但要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更多的研究仍需聚焦在既定资源数量下的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上。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包含涉及不同学科的多重属性,其转型规律的刻画需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基础之上。为此,研究结合中国耕地资源管理实践,分析了1949年以来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历程,梳理了分散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当前研究在区域性、综合性、多尺度性方面表现不足,这些不足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弱化了研究结论在耕地管理实践中的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提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引入地理学的研究理念和分析方法,通过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弥补以上不足,并进而从概念框架、具体设计、实践运用三个层次,逐步深入和细化,提出了中国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研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阐述了这一框架的具体应用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226 / 124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21]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J].
龙花楼 .
地理研究, 2015, 34 (09) :1607-1618
[2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水平与生产成本——基于1552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J].
李文明 ;
罗丹 ;
陈洁 ;
谢颜 .
中国农村经济, 2015, (03) :4-17+43
[23]   农户究竟需要多大的农地经营规模?——农地经营规模决策图谱研究 [J].
倪国华 ;
蔡昉 .
经济研究, 2015, 50 (03) :159-171
[24]   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的三种路径 [J].
谭林丽 ;
孙新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 (06) :50-56
[25]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 [J].
傅伯杰 .
地理学报, 2014, 69 (08) :1052-1059
[26]   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 [J].
朱启臻 ;
胡鹏辉 ;
许汉泽 .
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 (07) :11-17+110
[27]   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J].
钱克明 ;
彭廷军 .
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 (03) :4-7+110
[28]   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 [J].
宋小青 ;
吴志峰 ;
欧阳竹 .
地理研究, 2014, 33 (03) :403-413
[29]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 [J].
黄宗智 .
开放时代, 2014, (02) :176-194+9
[30]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J].
赵晓丽 ;
张增祥 ;
汪潇 ;
左丽君 ;
刘斌 ;
易玲 ;
徐进勇 ;
温庆可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3)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