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8 条
中国陆区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以夕卡岩型金矿为例
被引:18
作者:
陈衍景
陈华勇
K.ZAW
F.PIRAJNO
张增杰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加拿大皇后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塔斯马尼亚大学矿床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Kingston,Ontario,KLNCanada,PrivateBag,Hobart,,Australia,北京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PlainStreet,Perth,WA,Australia,北京
来源:
基金:
“九五”攻关项目;
关键词:
夕卡岩型金矿;
大规模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作用;
挤压-伸展转变期;
CMF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系统总结了中国不同构造单元 70个夕卡岩型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中 1个为超大型、1 9个大型和 2 4个中型矿床 ,总储量超过 1 0 0 0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约 2 0 % ,表明夕卡岩型金矿是我国最重要金矿类型之一 ,值得今后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重视。通过编制中国夕卡岩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产于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活化克拉通边缘等 3类地区 ,所有夕卡岩型金矿集中区均受到显生宙陆陆碰撞的影响。通过对各成矿省夕卡岩型金矿和相关热液矿床及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统计 ,结合地质分析 ,发现中国夕卡岩型金矿的形成时间总晚于各成矿省最晚一次的洋盆闭合或陆陆碰撞的开始时间 ,约滞后 5 0Ma ,因此排除了它们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所致的岩浆弧背景的可能性 ;通过联系各成矿省地质构造演化与碰撞造山带 p T t轨迹 ,确定各成矿省成矿作用和花岗岩浆作用均爆发于陆陆碰撞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升温体制 ,而不是碰撞后。基于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和造山机制 ,认为中国夕卡岩型金矿及相关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因适合于CMF模式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83
页数:2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