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

被引:37
作者
魏乐军 [1 ,2 ]
郭坚峰 [3 ]
蔡慧 [4 ]
李海兵 [5 ]
强祖基 [6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3] 海南省地震局
[4] 海口市地震局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预测; 地应力; 卫星热红外; 短临震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2 [地震前兆与地震机理];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②异常阶段多且复杂:汶川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可分5个阶段,而且热红外异常的展演各有不同。这在众多的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可能是迄今为止异常阶段最多的一次;③单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3d;④如此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热增温异常现象,可能在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发震特点、余震走向具有重要指示和启示意义。本项研究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研究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583 / 5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震前卫星热红外环形应力场特征 [J].
强祖基 ;
姚清林 ;
魏乐军 ;
赵勇 ;
郭坚峰 ;
曾佐勋 ;
谢红接 .
地球学报, 2008, (04) :486-494
[2]   追忆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 [J].
高庆华 ;
杜建军 ;
周显强 .
地球学报, 2008, (03) :385-391
[3]  
四川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构造初步调查与发震背景分析[J].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吴珍汉,安美建,张永双,杨农,陈正乐,雷伟志,施炜,石菊松.地球学报. 2008(03)
[4]   论中华科学思维在未来地质学中的重要意义 [J].
孙文鹏 ;
徐道一 .
地球学报, 2008, (01) :13-17
[5]   大尺度地层内的分层运动 [J].
许绍燮 .
中国工程科学, 2006, (06) :14-22+103
[6]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J].
任纪舜 ;
邓平 ;
肖藜薇 .
地学前缘, 2004, (03) :1-7
[7]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J].
谢富仁 ;
崔效锋 ;
赵建涛 ;
陈群策 ;
李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4) :654-662
[8]   地球排气作用——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统纲 [J].
杜乐天 .
地学前缘, 2000, (02) :381-390
[9]   亚洲中东部地幔涡旋对流与“涡旋/网络”大陆动力学模型 [J].
王绳祖 .
地震地质, 1998, (04) :92-103
[10]   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象与规律 [J].
梅世蓉 ;
宋治平 ;
薛艳 .
地震学报, 1996, (04)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