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水生植被的净化效应与组合系统净化效果
被引:37
作者:
陈进军
郑翀
郑少奎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生植被类型;
富营养化;
原位净化;
水葫芦;
苦草;
D O I:
10.13671/j.hjkxxb.2008.10.016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无植物空白系统为对照,通过批量盆栽试验探讨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不同类型水生植被(苦草(沉水植物)、水葫芦(浮水植物)、芦苇(挺水植物))的引入对富营养化水体不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根据不同污染物去除的阶段性特征设计了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好氧塘-水葫芦湿地-苦草湿地),并通过示范工程探讨了富营养河流的原位净化效果.研究表明,批量盆栽试验中,与无植物空白系统相比,芦苇的引入显著增加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蒸发蒸腾量(为无植物空白系统的1.5倍),而水葫芦和苦草的引入则显著降低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蒸发蒸腾量(分别为无植物空白系统的80%和30%);3种水生植物的引入均显著促进了CODCr、TN、NH4+-N的去除(与无植物空白系统相比),其中水葫芦系统具有最好的CODCr和TN去除效果(起始CODCr和TN水平分别为35.8mg·L-1和6.86mg·L-1时,去除率分别为58.91%、76.67%),而苦草的引入则显著地促进了水体中氧化态氮的形成与积累.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原位净化研究表明,水力负荷为6.2cm·d-1时,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对CODCr的净化效果较好,水力负荷过高会影响分段式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029 / 2035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