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治理:信访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根源

被引:45
作者
于建嵘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信访制度; 机会治理; 集权体制; 压力体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8 [信访工作];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运作呈现出非制度化、非程序性、非规则化等机会主义特征,政府的信访治理、访民正义的诉求与中央的考核评价都嵌套在这一逻辑中。机会治理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当代中国政治的运行,从中央到基层贯穿着只讲结果不问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治理逻辑;二是治理的规范化程度低,治理主体采取各种机会主义的手段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治理结果不均等,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政治预期。在实践中,它表现为中央、地方和访民三方的机会主义逻辑,其根源是集权体制与压力逻辑。破除信访治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必须摆脱信访制度运行中的泛政治化特征,实现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与信访治理的现代化,从现实路径来讲,应剥离信访制度的功能,回归法治轨道。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J].
董海军 .
社会, 2008, (04) :34-58+223
[22]   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 [J].
折晓叶 .
社会学研究, 2008, (03) :1-28+243
[23]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J].
于建嵘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01) :4-9
[24]   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J].
徐勇 .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11) :4-9
[25]   “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J].
应星 .
开放时代, 2007, (06) :106-120
[26]   “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 [J].
唐海华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 (01)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