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星地同步观测的华北平原中部背景地区冬季霾污染过程

被引:5
作者
王新辉 [1 ,2 ]
苏林 [1 ]
陶明辉 [1 ]
王子峰 [1 ]
陈良富 [1 ]
李莘莘 [1 ]
汪洋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5]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霾过程; 污染物特征; 气象因素; 区域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X87 [环境遥感];
学科分类号
1404 ;
摘要
利用地基观测结果和多源卫星遥感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及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华北平原中部背景地区(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东南郊)冬季霾事件的污染物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观测时间为2014年12月13日2015年1月16日,共有5次霾过程,占观测总天数的82%.地面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的污染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相似,O3浓度在清洁天浓度较高;NOx、SO2、PM10、PM2.5呈较强正相关性,NOx、SO2与PM10相关系数0.64、0.57,与PM2.5相关系数0.56、0.45;近地面污染物以细粒子污染物为主,其中又以气态污染物二次生成的细粒子为主.AMPLE地基激光雷达和CALIPSO数据表明,华北平原霾层中上部受浮尘影响,以粗粒子污染物为主.气象探空数据表明该地区冬季大气对流层稳定利于霾的维持,假相当位温垂直差、K指数、露点差与能见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6和0.38.分析近地面风速风向对霾过程的影响表明,该地区冬季以南方向静小风为主,风速与能见度相关系数为0.32,PM1受东北方向污染源影响,PM1~2.5及PM2.5~10受西北方向污染源影响;结合高空风场分析,霾过程1受西北浮尘影响,霾过程5受南来水汽影响.通过后向轨迹分析,该地区冬季的低空污染传输主要来自东北和西北方向,其中东北方向区域传输来自河北与山东,占来源比例的14%,近距离污染传输主要来自站点以西的郑州、洛阳,约占来源比例的33%.
引用
收藏
页码:1610 / 16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2013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重霾污染的数值模拟 [J].
李锋 ;
朱彬 ;
安俊岭 ;
康汉青 ;
高晋徽 ;
刘璇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7) :1965-1974
[2]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PM2.5 and PM10 concentrations between31 Chinese c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O2,NO2,CO and O3 [J].
Yangyang Xie ;
Bin Zhao ;
Lin Zhang ;
Rong Luo .
Particuology, 2015, 20 (03) :141-149
[3]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J]. 廖晓农,张小玲,王迎春,刘伟东,杜佳,赵玲慧.环境科学. 2014(06)
[4]   2013年元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成因分析 [J].
王跃思 ;
姚利 ;
王莉莉 ;
刘子锐 ;
吉东生 ;
唐贵谦 ;
张军科 ;
孙扬 ;
胡波 ;
辛金元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15-26
[5]   应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实时在线测定致霾细粒子无机和有机组分 [J].
江琪 ;
孙业乐 ;
王自发 ;
银燕 .
科学通报, 2013, 58 (36) :3818-3828
[6]   1980—2010年中国区域地面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地理分布特征 [J].
程叙耕 ;
何金海 ;
车慧正 ;
赵天良 ;
郑小波 .
中国沙漠, 2013, 33 (06) :1832-1839
[7]   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吴蒙 ;
范绍佳 ;
吴兑 ;
廖碧婷 ;
李海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08) :1409-1415
[8]   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 [J].
吴兑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2) :257-269
[9]   苏州市能见度与影响因子关系研究 [J].
朱焱 ;
杨金彪 ;
朱莲芳 ;
刘红年 ;
张剑 .
气象科学, 2011, 31 (05) :626-631
[10]   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J].
张剑 ;
刘红年 ;
唐丽娟 ;
朱焱 ;
周志恩 ;
蒋维楣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9) :98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