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9 条
沙漠风成沙的可溶盐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8
作者:
朱秉启
[1
,2
]
杨小平
[2
]
Patrick Rioual
[2
]
刘子亭
[2
]
李朝柱
[3
]
熊黑钢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 教育部新疆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可溶盐地球化学;
风成沉积;
大气沉降;
土壤固碳;
沙漠环境;
中纬度干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41.73 [沙漠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沙漠环境下,风成沉积物可溶盐的组成、分布和成因可为理解地表过程及环境与气候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证据。本研究通过对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四大沙漠的风成沙样品的水溶盐研究,提供了中国北方沙漠带风成沙可溶盐的组成、含量、分布的基础数据,并讨论了风成沙可溶盐的来源、地理分布、成因及其对沙漠固碳的环境意义。风成沙可溶盐的含量介于0.05‰~1.86‰之间(平均0.42‰),盐水溶液的pH值介于8.4~9.6之间并与含碳可溶盐组分的含量显著相关,指示了中国北方沙漠风成沙处在土壤积盐的初级阶段,沙漠土壤的碱性环境受无机碳盐的主导。氯化钠和碳酸钠是可溶盐的主要化学组成,在空间分布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区域一致性和区间递变性。可溶盐含量和组成的空间变化与区域气候参数(降水和温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受风成分异作用的影响,而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显著。经论证,大气沉降过程控制着沙漠风成沙可溶盐的主体来源;土壤含碳无机盐的含量、属性及沙漠固碳潜力,指示中国北方沙漠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可能对全球碳循环具有潜在贡献。几个二元沉积结构剖面的可溶盐案例分析表明,在应用二元或多元沉积序列的可溶盐指标重建沙漠区域的古环境变化历史时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结合沉积学指标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29 / 1044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