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0
作者
霍志鹏 [1 ,2 ]
庞雄奇 [1 ,2 ]
杜宜静 [3 ]
沈卫兵 [1 ,2 ]
姜涛 [1 ,2 ]
郭丰涛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构造运动; 稠变作用; 油气显示; 油气藏破坏; 含油气盆地;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轻度破坏型、严重破坏型和完全破坏型3类。这3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油苗、气苗和泥火山等轻度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稠油等严重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部;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等完全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按照油气藏破坏的次数和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直接破坏成因和二次破坏成因。直接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油苗、气苗和泥火山,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地震和快速沉积等因素影响,按照出露地表的方式可细分为断裂通天型、隆升剥蚀型、底辟刺穿型和不整合面露地型4种类型。二次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和地下的稠油、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其显著特征是油气发生直接破坏后又发生了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稠变作用,它们常具有共生或过渡的关系。在勘探早期,轻度破坏型或位于活动冲断带和底辟构造上的油气显示对地下油气藏的指导意义更大。各种破坏作用在破坏油气藏形成各种油气显示的同时,有时也可对油气的再分配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保存条件是在油气显示发育区寻找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21 / 4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1]  
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D]. 徐言岗.成都理工大学 2010
[12]  
油砂资源状况与储量评估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 2007
[13]  
石油地质学[M]. 地质出版社 , 潘钟祥 主编, 1986
[14]  
Martian mud volcanism: Terrestrial analogs and implications for formational scenarios[J] . James A. Skinner,Adriano Mazzini.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2009 (9)
[15]  
泥火山的形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范卫平,郑雷清,龚建华,刘玉香.吐哈油气. 2007 (01)
[16]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 [J].
庞雄奇 ;
高剑波 ;
孟庆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5) :594-603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藏的破坏类型与机理 [J].
刘卫红 ;
郭泽清 ;
李本亮 ;
饶孟余 ;
温志峰 ;
杨和山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1) :131-141
[18]   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古近系—新近系R_o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J].
钟建华 ;
郭泽清 ;
杨树锋 ;
刘卫红 ;
陈汉林 ;
黄立功 ;
刘云田 ;
江波 ;
张永庶 .
地质学报, 2004, (03) :407-415
[1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藏保存及破坏定量研究 [J].
吴元燕 ;
平俊彪 ;
吕修祥 ;
徐佑得 ;
付建林 .
石油学报, 2002, (06) :24-28+6
[20]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远景 [J].
牛嘉玉 ;
洪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