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的特征分析

被引:22
作者
陈斌 [1 ]
徐祥德 [1 ]
杨帅 [2 ]
卞建春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平流层; 水汽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1.32 [平流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为亚洲季风区的典型代表区域,研究其水汽进入平流层的过程和机理对认识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WRF)的模拟输出结果(2006年8月20日至8月26)驱动拉格朗日大气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追踪并解析气块的三维轨迹以及温度、湿度等相关物理量的相关变化特征,初步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对流层-平流层的水汽输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源于高原地区近地层的水汽在进入平流层的过程中受南亚高压影响下的大尺度环流和中小尺度对流的共同影响.首先,在对流抬升作用下,气块在短时间内(24h)可抬升到9~12km的高度,然后在南亚高压闭合环流影响下,相当部分气块在反气旋的东南侧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中,并继续向低纬热带平流层输送,进而参与全球对流层-平流层的水汽循环过程.在对流抬升高度上气块位置位于高原的西北侧,然而气块拉格朗日温度最小值主要分布于高原南侧,两个位置上气块的平均位温差值可达15~35K,这种显著的温度差异将导致气块进入平流层时"脱水".比较而言,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的多寡主要和大尺度汽流的垂直输送有关,而深对流的作用相对较弱.
引用
收藏
页码:406 / 4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路径及其时间尺度的模拟研究 [J].
陈斌 ;
徐祥德 ;
卞建春 ;
施晓晖 .
大气科学 , 2010, (03) :495-505
[2]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 [J].
陈斌 ;
徐祥德 ;
卞建春 ;
施晓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5) :1050-1051+1058
[3]   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 [J].
陈斌 ;
徐祥德 ;
施晓晖 .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10) :1094-1099
[4]   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 [J].
吕达仁 ;
卞建春 ;
陈洪滨 ;
陈月娟 ;
陈泽宇 ;
胡永云 ;
刘毅 ;
刘煜 ;
任荣彩 ;
田文寿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3) :221-228
[5]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J].
樊雯璇 ;
王卫国 ;
卞建春 ;
孙绩华 ;
王颢樾 ;
谢应齐 ;
陈新梅 .
大气科学, 2008, (06) :1309-1318
[6]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J].
吕达仁 ;
陈泽宇 ;
卞建春 ;
陈洪滨 .
大气科学, 2008, (04) :782-793
[7]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陈洪滨 ;
卞建春 ;
吕达仁 .
大气科学, 2006, (05) :813-820
[8]   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上空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J].
周任君 ;
陈月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5, (06) :899-908
[9]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J].
杨健 ;
吕达仁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2) :294-300+328
[10]  
Technical note: The Lagrangian particle dispersion model FLEXPART version 6.2[J] . Stohl A.,Forster C.,Frank A.,Seibert P.,Wotawa G..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05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