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

被引:22
作者
李贤庆
侯读杰
肖贤明
阳开林
唐友军
包建平
马安来
熊波
不详
机构
[1] 长江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2]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部
[5] 长江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湖北荆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6] 北京 
[7] 广东广州 
[8] 天津塘沽 
[9] 湖北荆州 
[10] 湖北荆州
[11] 湖北荆州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油藏; 分馏效应; 渤海海域; 分子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结合烃类生物标志物指标研究,该文探讨了我国渤海海域曹妃甸及临近地区的油气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的油气运移效应。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下降,"屏蔽"型与"暴露"型或"半屏蔽"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沙垒田凸起油气运移方向是自东向西,注入点在凸起东侧。沙东南构造带油气存在2个运移和注入方向,即北东方向和西南方向。石臼坨凸起及倾没端油气是从西北方向运移和注入的。这与烃类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变化所揭示的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相一致,也与该区油气分布和勘探实践相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00 / 2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塔里木盆地不同成因原油吡咯氮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 [J].
朱扬明 ;
傅家谟 ;
盛国英 ;
向廷生 ;
梅博文 .
科学通报, 1997, (23) :2528-2531
[2]  
非烃地球化学和应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培荣主编, 2002
[3]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J].
黎茂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11-19+109
[4]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东营组烃源岩的烃源前景 [J].
黄正吉 ;
李友川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 (02) :47-53
[5]   应用吡咯类化合物探讨彩南油田油气运移——以彩南油田东块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为例 [J].
王传刚 ;
王铁冠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6) :74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