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32
作者
张家其 [1 ]
王佳 [2 ]
吴宜进 [1 ]
葛咏 [3 ]
王程昊 [1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可持续发展; 恩施贫困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以恩施地区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与恩施地区贫困村分布密度进行空间耦合。研究表明:(1)恩施地区人均生态盈余为0.46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 1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48hm2;(2)贫困村分布密度最高的来凤县、建始县人均生态盈余很少,而贫困村分布密度最低的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人均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的生态承载力最高,人均生态盈余最高的是宣恩县、鹤峰县,万元GDP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利川市,巴东县;(3)通过生态足迹的研究,提出了恩施贫困地区需放大生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努力将生态盈余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增长,使之能够有效的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引用
收藏
页码:603 / 60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2010年湖北省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J].
曾诚 ;
兰健 .
商, 2012, (17) :152-154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J].
张凤太 ;
苏维词 ;
赵卫权 ;
梁玉华 ;
邵技新 .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01) :256-261
[3]   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J].
张智全 ;
于爱忠 ;
罗珠珠 ;
陈年来 ;
黄高宝 .
草业学报, 2010, 19 (04) :187-193
[4]   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 [J].
胡海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06) :814-820
[5]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J].
翁伯琦 ;
王义祥 ;
黄毅斌 ;
应朝阳 ;
黄勤楼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153-2157
[6]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 [J].
孙凡 ;
孟令彬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7) :1370-1374
[7]   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J].
董泽琴 ;
孙铁珩 .
生态学报, 2004, (12) :2735-2739
[8]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
刘宇辉 ;
彭希哲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57-2262
[9]   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J].
蔺海明 ;
颉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5) :827-832
[10]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 [J].
胡孟春 ;
张永春 ;
缪旭波 ;
沈渭寿 ;
马荣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2) :3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