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被引:90
作者
秦伯强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太湖; 水动力; 沉积物与内源污染;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蓝藻水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本文着重就太湖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太湖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问题和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在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太湖这样大型浅水湖泊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沉积物悬浮过程的研究,把风浪与水体光照透明度、内源释放、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等过程和要素联系起来.获得了太湖理化要素随深度变化的内部结构特征,确立了三维水动力模拟模型在太湖应用中的必要性.建立了太湖光照和透明度与悬浮物的关系,及基于悬浮物浓度的太湖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在太湖沉积物与内源污染问题上,初步弄清了太湖沉积物分布与污染物质分布的特征,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作用的来源与大小.太湖水动力对内源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适于太湖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方法.对于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问题,在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营养盐阈值、休眠孢子复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完善.研究还发现了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趋于小型化且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营养盐循环速率加快,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通过附着生物的研究,揭示了富营养化导致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应该首先降低营养盐负荷、其次才是生态恢复的新观念,以及湖泊治理必须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新思路.最后,就这几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445 / 4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41]   不同水动力扰动下太湖沉积物的悬浮特征 [J].
罗潋葱 ;
秦伯强 ;
胡维平 ;
张发兵 .
湖泊科学, 2004, (03) :273-276
[42]   湖泊底泥疏浚对内源释放影响的过程与机理 [J].
范成新 ;
张路 ;
王建军 ;
郑超海 ;
高光 ;
王苏民 .
科学通报, 2004, (15) :1523-1528
[43]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张路 ;
范成新 .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3) :381-388
[44]   太湖梅梁湾冬季湖流特征 [J].
罗潋葱 ;
秦伯强 ;
朱广伟 ;
张运林 ;
季江 .
湖泊科学, 2004, (01) :73-76
[45]   铜绿微囊藻中的紫外保护物质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与水华形成机制探讨 [J].
刘正文 ;
钟萍 ;
韩博平 .
湖泊科学, 2003, (04) :359-363
[46]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机制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J].
秦伯强 ;
胡维平 ;
高光 ;
罗敛葱 ;
张金善 .
科学通报, 2003, (17) :1822-1831
[47]   太湖水动力学三维数值试验研究——4.保守物质输移扩散 [J].
胡维平 ;
秦伯强 .
湖泊科学, 2002, (04) :310-316
[48]   东太湖养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吴庆龙 .
湖泊科学, 2001, (04) :337-344
[49]   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 [J].
濮培民 ;
王国祥 ;
李正魁 ;
胡春华 ;
陈宝君 ;
成小英 ;
李波 ;
张圣照 ;
范云崎 .
湖泊科学, 2001, (03) :193-203
[50]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生态工程 [J].
孙刚 ;
盛连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4) :59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