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

被引:15
作者
许国辉
贾永刚
郑建国
刘媛媛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
关键词
风暴作用; 粉土; 塌陷凹坑; 黄河三角洲;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4.03.004
中图分类号
P737.1 [海岸地貌];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土为主,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发现大量的塌陷凹坑微地貌,平面形态以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为主,直径为10~30m,凹坑内扰动土体与下部稳定土体界面呈向上凹的圆弧面。通过室内波浪对粉土底床作用的水槽试验,发现波浪可以使粉土底床浅表部分土体振荡运动,底床发生振荡运动土体处形成凹坑,凹坑内土体表层为落淤黏土,下部为粗化粉土。据此分析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一种模式是:在风暴浪侵蚀作用阶段,局部浅表土体发生振荡运动从而产生凹坑,凹坑内扰动土体因波浪的振荡作用而离析溢出细粒黏土成分,从而形成比周围物质成分粗的土体;在静水状态下,凹坑内表层落淤细粒黏土,形成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凹坑内沉积物呈透镜体状。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的形态规模对研究风暴作用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黄河三角洲上的冰成隆丘的研究 [J].
钟建华 ;
倪晋仁 ;
宋维奇 ;
王冠民 ;
马在平 ;
李勇 ;
刘华 .
沉积学报, 2001, (03) :357-362
[2]   黄河三角洲(泄水)包卷层理的成因研究 [J].
钟建华 ;
侯启军 ;
钟延秋 .
地质论评, 1999, (03) :306-312+340
[3]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泄气坑的发现 [J].
钟建华 ;
周瑶琪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1) :1206-1208+1233
[4]   黄河三角洲变形层理的研究 [J].
钟建华 ;
马在平 .
沉积学报, 1998, (01) :45-51
[5]   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的水动力机制探讨 [J].
张琦 ;
杨作升 ;
陆念祖 ;
陈卫民 ;
赵晓燕 ;
J.N.Suhayda ;
曾卓英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2, (03) :133-141
[6]   黄河口水下底坡微地貌及其成因探讨 [J].
陈卫民 ;
杨作升 ;
D.B.Prior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2, (01) :71-81
[7]  
广州国际海洋工程地质讨论会文选[M]. 地质出版社 , 冯志强, 1994
[8]  
Active slope failure, sediment collapse, and silt flows on the modern subaqueous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J] . D. B. Prior,Z. -S. Yang,B. D. Bornhold,G. H. Keller,N. Z. Lu,W. J. Wiseman,L. D. Wright,J. Zhang.Geo-Marine Letters . 198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