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层储层孔隙发育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13
作者:
常兴浩
张枝焕
李艳霞
王泽中
钟宁宁
吴水平
张秀川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
[2]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
关键词: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
储集岩;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地球化学;
控制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6 [地层与成矿];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 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深部 储层中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很小,以次生孔隙为主,随埋藏增大,次生孔隙所占比例相应增加。中深部储层中主要分布3个次生 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3 200~3 500 m,3 600~4 000 m,4 200~4 500 m。次生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也 可见到铸模孔和微裂缝。导致原始孔隙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压实和胶结作用,次生孔隙形成机理主要包括长石、方解石的溶解 作用和矿物的转化等。本文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地层水中有机酸浓度的改变、早期方解石的充填、烃类注入、异常 高压及微裂缝等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对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2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