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

被引:16
作者
周韧
机构
[1]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全; 整体性; 心理意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3 [句法]; 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解释和说明了总括范围"全"相对于"都"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分布限制。通过相关句法证据,我们证明了"全"和"都"凸显了不同的心理意象,"全"有注重整体性的性质。从这一点出发,本文进而说明"全"不仅要求被总括对象之间有着较近的心理达及距离,是一个完备的整体,也要求谓语部分所表示的事件具有高现实性,是一个完备的事件。文章进一步说明"全"具有总括扫描的性质,有着特定的取景功能。总而言之,"全"传递了说话人的一种认识,说话人用"全"来确认自己对某个事件及其参与者具有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4+192 +19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 [J].
沈家煊 .
语文研究, 2008, (02) :1-4
[2]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 [J].
陆丙甫 .
当代语言学, 2005, (02) :132-138
[3]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 [J].
陆丙甫 .
当代语言学, 2005, (01) :1-15+93
[4]   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 [J].
袁毓林 .
中国语文, 2004, (03) :195-208+286
[5]   “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 [J].
杨凯荣 .
世界汉语教学, 2003, (04) :13-21+2
[6]   试说“都”与“全”的语法作用 [J].
赵宝珍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1) :105-108
[7]  
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J]. 陆俭明.中国语文. 1986 (03)
[8]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 商务印书馆 , 马真著, 2004
[9]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商务印书馆 , 李临定等编写, 1980
[10]   Domain restrictions for distributive quant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J].
Tomioka, S ;
Tsai, Y .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005, 14 (02) :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