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

被引:24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南京,北京,北京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红色岩溶风化壳; 二阶段发育模式; 夷平面;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一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引用
收藏
页码:293 / 3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冯金良 ;
曹俊 .
中国岩溶, 2001, (03) :17-22
[2]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冯金良 ;
刘耕年 ;
李洪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510-519+530
[3]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邻地区岩溶的对比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中国岩溶, 1999, (04) :25-34
[4]  
Comment on planation surface[J]. GUI Zhiju, LI Dewen, WU Yongqiu and LIU Gengnia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China;Open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of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22)
[5]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 [J].
王世杰 ;
季宏兵 ;
欧阳自远 ;
周德全 ;
郑乐平 ;
黎廷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5) :441-449
[6]   关于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伍永秋 ;
刘耕年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17) :1794-1805
[7]   路南石林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 [J].
林钧枢 .
中国岩溶 , 1997, (04) :66-70
[8]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9]   广西(山弄)岗自然保护区石灰土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韦启璠 ;
陈鸿昭 ;
吴志东 ;
黄钺 ;
教剑英 .
土壤学报, 1983, (01) :30-42
[10]   云南新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大地构造关系 [J].
黄培华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9, (07) :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