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被引:44
作者
朱军
机构
[1]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开放经济; 吸收与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7.01.001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对于DSGE模型中的技术进步过程,很多文献将其设置成"中性"特征置入生产函数,目前还没有文献从发展经济体"技术吸收"的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问题。通过构建一个两国贸易流动与技术吸收特征的动态模型,本文采用前沿的"贝叶斯估计"方法讨论了中国技术演化的实现路径。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吸收与创新"并举的模式能够在统计意义上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技术吸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开放经济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长期可持续的。当技术存量积累水平较高时,其对GDP的提升效应要延续到下半个周期才能够体现出来;当技术吸收少、自主创新多时,全要素生产率在短期内的提升结果低于技术吸收多时的情景;当国外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时,国外技术创新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具有提升效应,但是抑制了本国技术的增长效应,呈现出一定的技术"替代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4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 [J].
肖利平 ;
谢丹阳 .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09) :75-92
[2]   要素禀赋、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J].
余泳泽 ;
张先轸 .
管理世界, 2015, (09) :13-31+187
[3]   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的实际经济波动 [J].
饶晓辉 ;
刘方 .
经济研究, 2014, 49 (11) :17-30
[4]   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吸收能力门槛研究 [J].
何兴强 ;
欧燕 ;
史卫 ;
刘阳 .
世界经济, 2014, 37 (10) :52-76
[5]   政府支出乘数 [J].
王国静 ;
田国强 .
经济研究, 2014, 49 (09) :4-19
[6]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规则选择与搭配研究 [J].
朱军 .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4, 29 (04) :4-13
[7]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J].
唐未兵 ;
傅元海 ;
王展祥 .
经济研究, 2014, 49 (07) :31-43
[8]   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后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经济研究, 2013, 48 (06) :19-32
[9]   技术外溢、比较优势和福利分析 [J].
张成林 ;
张定胜 ;
龚六堂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05) :17-28+155
[10]   财政支出类型、财政政策作用机理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 [J].
贾俊雪 ;
郭庆旺 .
世界经济, 2012, 35 (11)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