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深层构造及其对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47
作者
任建业 [1 ,2 ]
于建国 [3 ]
张俊霞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
[2]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济阳坳陷; 负反转构造; 构造体制转折; 中、新生代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3D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解释为基础,通过对济阳坳陷深层进行构造-地层分析和构造解析,系统阐明了中、新生代各期构造运动在研究区的地质表现,确定出收缩构造系统、伸展构造系统和走滑构造系统等多期构造样式;提出印支期逆冲断层系由多条显著向NE或NNE向凸出的弧形展布断裂系组成;识别出代表燕山主期构造运动的不整合界面(Tgm),确定了J3—K1时期断陷盆地的分布格局;认为印支期逆冲断裂系统是控制本区晚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的重要的控制性先存基底构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盆地复杂的叠合结构和山脉-盆地的转换过程及机制。从盆地研究的角度,揭示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陆内动力学过程,对于研究区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37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 [J].
邢作云 ;
邢集善 ;
赵斌 ;
刘建华 ;
袁晓萍 .
地质论评, 2006, (04) :433-441+578
[2]   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岩石圈减薄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邵济安 ;
张瑞生 ;
陈美华 ;
余淳梅 .
地学前缘, 2006, (02) :86-92
[3]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是拆沉,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刘翠 ;
赵国春 ;
赵兴国 ;
周肃 ;
吴宗絮 .
地学前缘, 2006, (02) :105-119
[4]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J].
周新华 .
地学前缘, 2006, (02) :50-64
[5]   华北地块东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岩石圈不均一减薄与改造模式 [J].
闫峻 ;
陈江峰 .
地质论评, 2005, (01) :16-26
[6]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J].
翟明国 ;
孟庆任 ;
刘建明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邵济安 ;
朱日祥 .
地学前缘, 2004, (03) :285-297
[7]   济阳坳陷新生代褶皱—冲断构造的厘定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 [J].
任建业 .
地质科技情报, 2004, (03) :1-5
[8]   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J].
吴智平 ;
李伟 ;
郑德顺 ;
吕洪波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405-417
[9]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附视频 [J].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24-331
[10]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J].
付明希 ;
胡圣标 ;
汪集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