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14
作者
卢月霞 [1 ]
尹会兰 [1 ]
黄慧敏 [1 ]
杨海如 [2 ]
机构
[1] 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
[2] 井陉县农牧局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 混合培养; 纤维素酶; 协同作用;
D O I
10.15933/j.cnki.1004-3268.2010.01.001
中图分类号
Q93 [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5 ; 100705 ;
摘要
从森林落叶土、腐烂的秸秆和农家堆肥等含有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样品中分离到能较好降解纤维素的菌株4株,初步判定为3株细菌,1株放线菌。各菌株产酶(CMCase)较适宜的温度均是37℃,培养基初始pH值7.0,接种量(V/V)2%,接种培养12 h的种子液酶活较高。对各菌株单独与混合培养研究表明:菌株组合D6/D7、D1/D7、D6/D7/B7和D1/D6/D7/B7在72 h的酶活均显著高于其单一菌株,其中最优组合D6/D7在72 h的酶活可达67.12 U/mL,相当于其菌株单独培养酶活的2倍。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固态发酵初步研究 [J].
叶生梅 ;
薛正莲 ;
王岚岚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57-59
[2]   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的酶活特性 [J].
朴哲 ;
崔宗均 ;
苏宝琳 ;
路鹏 ;
王伟东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1) :59-61+66
[3]   固态发酵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J].
徐福建 ;
陈洪章 ;
李佐虎 .
生物技术通报, 2002, (03) :27-30
[4]   混合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 [J].
张伟心 ;
马艳玲 ;
霍玉鹏 .
饲料研究, 2000, (06) :5-7
[5]   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 [J].
陈庆森 ;
刘剑虹 ;
潘建阳 ;
胡志和 ;
阎亚丽 ;
张晓玲 ;
庞广昌 .
生物技术, 1999, (04) :3-5
[6]   Effective cellulose degradation by a mixed-culture system composed of a cellulolytic Clostridium and aerobic non-cellulolytic bacteria [J].
Kato, S ;
Haruta, S ;
Cui, ZJ ;
Ishii, M ;
Igarashi, Y .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4, 51 (01) :133-142
[7]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microbial community with high cellulose-degradation ability[J] . S. Haruta,Z. Cui,Z. Huang,M. Li,M. Ishii,Y. Igarashi.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2002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