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甘肃东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
被引:32
作者:
李少华
[1
,2
]
王彦宾
[1
]
梁子斌
[2
]
何少林
[2
]
曾文浩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系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波形反演;
地壳结构;
区域地震;
甘肃东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1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2007年完成扩建的甘肃东南部及邻近地区的24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8年8月1日汶川地震余震的三分量地震全波形资料,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和反射率法结合的波形反演方法,给出了甘肃东南部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西区和东区分别对应青藏高原块体和它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过渡带,反演给出的平均模型显示,两个区上、中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非常接近,由酸性岩和中性岩组成,下地壳P波速度差别较大,东区为6.41km/s,西区为6.96km/s,厚度相差也较大,东区为9.3km,西区为19.8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小,分别为54.6km和47.9km.显示西区下地壳由基性岩组成,而东区下地壳由中性岩组成,支持研究区内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下地壳的观点.西区的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为7.73km/s,对应年轻的构造活动区,而东区为8.05km/s,对应稳定的古老地块.东区在上地壳上部存在厚约6.5km的沉积层,P波速度为5.78km/s,但是该沉积层在西部缺失.和PREM模型给出的全球平均地壳速度值相比,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值整体偏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186 / 1197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