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

被引:32
作者
李少华 [1 ,2 ]
王彦宾 [1 ]
梁子斌 [2 ]
何少林 [2 ]
曾文浩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系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波形反演; 地壳结构; 区域地震; 甘肃东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1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2007年完成扩建的甘肃东南部及邻近地区的24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8年8月1日汶川地震余震的三分量地震全波形资料,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和反射率法结合的波形反演方法,给出了甘肃东南部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西区和东区分别对应青藏高原块体和它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过渡带,反演给出的平均模型显示,两个区上、中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非常接近,由酸性岩和中性岩组成,下地壳P波速度差别较大,东区为6.41km/s,西区为6.96km/s,厚度相差也较大,东区为9.3km,西区为19.8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小,分别为54.6km和47.9km.显示西区下地壳由基性岩组成,而东区下地壳由中性岩组成,支持研究区内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下地壳的观点.西区的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为7.73km/s,对应年轻的构造活动区,而东区为8.05km/s,对应稳定的古老地块.东区在上地壳上部存在厚约6.5km的沉积层,P波速度为5.78km/s,但是该沉积层在西部缺失.和PREM模型给出的全球平均地壳速度值相比,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值整体偏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186 / 119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貌发育差异性及其与西秦岭构造带关系初探 [J].
张会平 ;
张培震 ;
袁道阳 ;
郑文俊 ;
郑德文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4) :803-811
[2]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 [J].
崔笃信 ;
王庆良 ;
胡亚轩 ;
王文萍 ;
梁伟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6) :1490-1499
[3]   甘肃省各数字测震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J].
安张辉 ;
吕子岚 ;
杜学彬 ;
谭大诚 ;
陈军营 .
西北地震学报, 2008, (03) :270-275
[4]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周民都 ;
杨建思 ;
徐智强 ;
姜旭东 ;
郑秀芬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31-438
[5]   利用地震波速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组成及其动力学 [J].
刘明军 ;
李松林 ;
方盛明 ;
樊计昌 ;
赵丽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12-430
[6]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J].
张先康 ;
嘉世旭 ;
赵金仁 ;
张成科 ;
杨健 ;
王夫运 ;
张建狮 ;
刘宝峰 ;
孙国伟 ;
潘素珍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39-450
[7]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 [J].
李永华 ;
吴庆举 ;
安张辉 ;
田小波 ;
曾融生 ;
张瑞青 ;
李红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59-1368
[8]   川滇地区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研究 [J].
吴建平 ;
明跃红 ;
王椿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69-1376
[9]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 [J].
周民都 .
西北地震学报, 2006, (02) :189-191
[10]   波形反演遗传算法及其在地震测深数据解释中的应用 [J].
王夫运 ;
张先康 .
地震学报, 2006, (02) :158-166